【閱讀心得】房間裡的大象:沉默是一種保護,還是更大的傷害?

當我們眼見真相卻不發一語的那天,就是我們開始死去的時候

我們談論天氣,我們談論工作,我們談論所有一切的事情——只除了屋內的大象。

《房間裡的大象-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這本書從社會學的論述出發,作者亦是知名的社會學家,探討著眾人沉默的串謀,對公開的秘密刻意迴避以致形成:房間裡的大象—那裡有個龐然大物無法忽視,我們都知道,但我們不說。

有別於以心理學探討個人對於事件發生後的否認狀態,這本書更著重在集體式的沉默與否認——小自細微的事件,大至納粹,規模也從家庭、公司組織,大到國家等做為案例,討論房間的大象如何形成、究其帶來的影響、以及是否有機會打破那視而不見的狀態?甚至是可能產生的效應。

選擇沉默,是因為真相令人恐懼不安?

觀看這本書的同時,自己也彷彿將那些自身的「秘密」一一攤出重新檢視了一次,就像跟著揭穿了長期以來躲藏在內心裡的大象,好比成為第四隻猴子般令人感到不安。

人們甚至也習慣了不談論「不談論」本身,徹底的規避那些我們都知道,卻始終不願啟齒的事,最經典的,莫過於我們對「死」與「性」的避諱,諷刺的是,這便是每個人生命必經的始與終。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下,對於「死」有著極端的恐懼,彷若不提及就永遠不用面對似的,除了極其努力地用「去世」、「離開」取代外,連其諧音或相似的寓意都刻意避開,好比樓層跳過”四”、贈禮不得送時鐘,以免成了「送終」(送鐘),觸霉頭。

而「性」,也在我們長期偏頗的塑造下,成了骯髒、慾望的象徵,以致多數人無法敞開心胸面對這人類的本能,若自己有這方面的想像,或者是公開談論,彷彿就顯得罪惡、可恥。

許多我們選擇沉默的事情,可能是因為它曾帶來過於巨大的痛苦,如戰爭,無論加害者與被害者,有許多人都無法再次面對那樣的回憶,選擇避而不談;又或者是性侵事件,也在被害者身上交雜著更多複雜的情緒:羞恥、自我否定、傷痛等,以致更難以言說。

除此之外,許多發生於生活中的小事件,或許來自於我們長期對自身的道德規範下,展現出自以為的得體——不隨意插手、不過問八卦,正如同書中說的三隻智猴,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說。

所以除了恐懼之外,沉默某部分則來自於自認清高、認為禮貌,於是,當我們自認為看到了不該看的事情,經常選擇視而不見,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尷尬,好比我們通常並不會直接指出他人的錯誤。

除了一般人所會遇到的情況,《房間裡的大象》也提及權勢者的有心操作,包含刻意的操作媒體,選擇性的露出特定議題,或是以其他事件轉移焦點,在這個看似言論自由、人人都是媒體的年代,媒體卻始終淪為有心人士的武器,讓每一則新聞的釋出,都成了刻意選擇的結果。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所見的事實,又是否真實呢?

慶幸的是,現在也愈來愈多人倡導媒體識讀,盼望每個人都能夠有足見的知見,得以辨別真正的真實與刻意被操作的結果。

指出房間的大象,成為第四隻猴子

俗話常說,謠言止於智者,但當多數人都選擇對真相沉默時,我們是否還願意當第四隻猴子?

書中提到最經典的故事,也就是知名的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就因為故事中的每個人都害怕自己是笨蛋,而選擇對眼前所見的事實否認,更懷疑自我,直到一名純真無知的孩童打破了眾人的串謀。這樣看似荒謬的童話,卻不斷地在我們生活周遭真實上演。

而你是否能認出這樣的事件?抑或你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串謀的一份子?

絕口不提這樣的傷害,甚至否認它的存在,是此類家庭相信他們能維持家庭完整的唯一方法。——《沉默的串謀:亂倫創傷》

因著這些看似約定成俗的避諱,讓我們在發生性騷擾或性侵時,常常不知如何面對,當事人或許因為害怕而選擇沉默,身邊的親友則怕觸及對方傷口,選擇迴避。然而,也有許多受害者在傾訴之後,因為周遭的人們選擇緘默,導致當事人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終其一身都可能活在陰影裡頭。

如同我自己國小時,曾在路上被陌生人強擄親吻或親戚性騷擾後選擇告訴父母,得到的回應卻是一句「別亂說!」,或選擇沉默,當作沒事。

這樣的回應使得傷痛變得更加沉重,甚至加添了對人性的失望,而這些悲傷看似無聲無息,卻總在日後獨處時刻顯得震耳欲聾,如同狂浪將我淹沒似。

不想觸碰傷口,卻形成了更大的傷害。

迴避大象的行為本身就是一頭大象。串謀者之間從不真正討論沉默本身,讓沉默的串謀更具殺傷力。

除此之外,眾人選擇沉默,更會姑息了罪犯。如同書中提到的案例,性侵和解,卻導致加害者後續又犯下多次的罪行,產生了更多受害者。

然而,成為指出房間裡的大象那隻所謂的第四隻猴子,也可能因此付出代價。整體社會形成視而不見的沉默,多數是一種隱而不宣的默契,出自於彼此對戳破真相的恐懼,若有人打破沉默,也就破壞了他們努力維持的表面和平。

但除了受害者之外,即使是身為沉默串謀的一份子,也都可能對心裡產生傷害。眼見真相被蒙蔽卻受到了龐大的環境壓力以至不敢發聲,也容易產生自我否定與對社會失望的陰影。

或許是因為自己接近不惑的年紀,對社會擁有這樣的現象早就了然於心,對於書中列舉了許多案例,並未感到驚訝或震撼。

身而為人,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學習如何在眾人的意見眼光下,還能如實的表達自我、不傷人,也不因壓抑自己而受傷,更期許我們都擁有不畏懼說出真相的勇氣。

而本書作者最終傾向揭開真相,直指房間內的大象。

因為唯有面對,才有改善的可能。

當我們眼見真相卻不發一語的那天,就是我們開始死去的時候。

觀看這本書讓我唯一感到疑問的是,它舉出了許多例子,比如書、電影、新聞事件等,某部分是屬於虛構的創作,讓我不禁思考,非真實的事件,是否也能作為一種確切的證明來說服人們?作為一種論述依據呢?

書中並沒有作者本人的實驗對照,僅是做出歸納整理並加以分析,即使他已經相當用心地網羅許多案例,但我總感到欠缺了些什麼。

或者像這樣揭開真相的書,本來就很難尋得更多的案例?

畢竟,誰又願意將秘密攤在陽光下呢?

 

本文與開根號網站合作

Facebook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