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幸福】幸福也能靠設計出來!看完就能掌握幸福的關鍵!你是愉悅機器還是目標引擎?

一起迎向一個更充實美好的人生吧!

你是愉悅機器還是目標引擎?

我一直是個汲汲營營於如何把人生過得更好的人。從父母早逝之後,更加覺得時間是個極度稀缺的資源,錢沒了再賺就好,東西壞了,再買就好,唯有生命的逝去,時間的流動始終無法掌控。

所以講話的速度很快、散步像在競走,連煮飯前我都會從採買、備料、如何在煮一道菜時再空檔額外多做什麼,將SOP流程想過一次,盡可能的節省時間,甚至連想學習新的技藝或閱讀,也會特地找關於如何學習、如何記憶、如何速讀這方面的知識來看,幫助後續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做更多的吸收與完成更多的事情。

關於如何能讓人生過得更好?更快樂?

常常對生命叩問,於是接觸大量的身心靈領域,也看原子習慣、子彈筆記等比較科學方法論的書籍,或看其他人是如何計劃:過的還不錯的那一年。都是為了讓我的生命能夠更充實飽滿而不虛度。

這邊的充實飽滿並非單純指忙碌不堪,而是要快樂且有意義的度過。

比如說和喜歡的人看一場電影,和小孩認真的投入玩遊戲,這樣對我來說也是快樂有意義的。


而今天想跟大家推薦是《設計幸福》這一本書。

因為這是唯一將幸福定義的如此清晰,並以作者本身的專業,心理與行為科學,並大量的去研究資料得出結論,並能給予實際去實踐幸福的一本書。

先簡介一下作者:

保羅.多倫

國際知名的幸福學、行為科學和公共政策專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教授、高階行為科學碩士學位學程主任。他的學術研究主要聚焦在幸福感的衡量,以及如何設計一個能讓人們做出最適選擇的環境進而自然地改變行為。其研究成果也散見於學術和大眾媒體機構。

由於作者的背景,讓這本書充滿了大量的數據分析以及方法論,各種原理來定義出幸福,並研究出一套可遵循的幸福論。讓你可以有憑有據地去相信幸福並不難,只要你決定幸福、設計幸福、實踐幸福。

本書大意:

因為覺得博客來上的介紹,其實已經滿精彩,大家不妨可以先看看了解一下: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22384

作者將本書一分為二,前半部用大量的科學研究來幫助你釐清,什麼是幸福?幸福來自什麼地方?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不夠幸福?

一步步建構出完整的輪廓,幫助我們打好地基,再接著第二部:如何去實現幸福。

這本書擁有大量而紮實的論述、各國對於快樂的調查,也有著更為嚴謹的態度去看待,試圖找出真正客觀的數據做為分析依據。

比如作者會提出有些調查是否有可能只是倒因為果?或是因為問題的先後順序以致產生偏差。

像是從事義工活動的人,有可能就是本身喜歡服務人群的人更容易投身去服務,然後因此感到很幸福,又或者也有可能是本身已經很幸福的人,就更願意去付出成為義工。

先後順序則是比如先問了婚姻滿意度,如果再問生活滿意度,就很容易將兩者產生關連去評估回答。

而滿意度這個詞,是否就能代表幸福?滿意度在許多人心中的理解,更有可能只是代表著是否擁有著足夠的東西。

老實說,在看到引用許多調查分析,還有一些專有名詞、理論,加上作者的語法,抑或是翻譯的問題,許多句子並不是用易讀的方式呈現。

並非概念難懂,而是作者慣性的撰寫方式,會形成一種反覆遞迴的閱讀感,在尚未習慣時,有些句子會需要花時間去咀嚼。

例如這一段:

“如果我們從當下感受跳脫到更糟糕的心理狀態,肯定會覺得自己更不快樂。比方說你已經在開一場無法脫身的會議,席間卻開始擔心自己的驗血結果。然而,即便是正面的侵入性思緒,比方說在開會期間想著未來度假計畫,你也可能會便得更不快樂。”

除了對作者撰寫語法的不適應這點之外。

這本書真的是非常紮實,充滿科學論證,提及的許多專業詞彙理論,比如:峰終定律、偏誤確認、行為溢出效應,幾乎都可以另外拉出來做一個專門的單元或專書去深入探討人類的心理或行為,帶來的影響與應用等。

邊看也會更驚訝於人類這樣的生物其實徹頭徹尾的不客觀,更多是活在偏誤確認的狀態。

我們關注的事物,造就了我們的世界。

我們的信念決定了一切。

我們的世界 源自於內心的投射

以往常看到身心靈領域的人提出這些,很難直接就相信這樣的概念。

但在本書裡用了許多嚴謹的「證據」與例子來佐證,人類因著注意力、聚焦效應帶來的影響,其實所注意的世界,都是選擇後的結果。

因此,這就更坐實了”你關注什麼,世界就會是什麼樣子的”。

你覺得這世界充滿愛,這個世界就會更有愛。當然,你如果整天覺得人性卑劣,那自然就會在偏誤確認下,看到更多卑劣的人性。

其實看這本書,會有一種矛盾的心情,既心驚於人類天生的機制,以致感官、決策、判斷,非常容易出現缺陷與謬誤,而讓自己很容易陷入遺憾後悔之中。卻也因會理解了我們天生就是如此—容易注意到傷害而非擁有的美好,以及總是會對”未知的選擇”感到遺憾。

理解了以後,反倒覺得釋懷了,因為想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更幸福的人生,就必須突破那樣的天性、脫離原本的軌跡。努力地往前邁進,而非受困在受傷與遺憾之中。


看完第一部時,就已經會有許多想法逐漸成形想著如何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命與安排,若看完第一部仍不知道該如何去設計幸福的人們也不用擔心,第二部,作者仍就是很紮實的分享如何幸福。並有提供例子參考。

只是方法提供了,仍舊都需要靠自己去實踐,才能真正讓人生有改變。

《設計幸福》對幸福也做出了很明確的定義:

幸福是會隨時間而變化的愉悅與目標感受。

幸福需要符合「愉悅-目標原則」,而每個人的愉悅/幸福的平衡點是不同的。

當這個定義被提出來時,我忽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受,以往總覺得幸福應該就是等於快樂,但卻隱隱有種好像什麼沒有被釐清的感受。

比如說玩遊戲的當下,覺得很放鬆很快樂,但結束以後卻也時常感到空虛,因著這個空虛,感到自己在虛度生命又會覺得懊悔,最終又無法感受到滿滿的幸福。(和小孩快樂的玩遊戲就不會有這種感受。)

所以,快樂=幸福?

這在我心裡一直是個疑問。

我時常在學習時,感覺非常快樂。雖然那個過程不見得都是輕鬆愉快,但卻很快樂。在看到作者提出幸福要同時符合 愉悅與目標時。

便覺得,對啊!就是這樣。因為我其實偏向書中所定位的目標引擎吧!我熱愛自己在每個階段都是充滿目標的活著,光是擁有明確的目標,就讓我足以感到幸福。

大家有興趣也可以思考一下,你更喜歡生活多一點愉悅?還是目標?

而兩者是否達到了一種平衡,即使是目標引擎,但當生活滿滿的都是目標時,少了愉悅變得失衡,仍然會感受到疲憊不堪,以致幸福感下降。


想產出幸福!請審慎地分配你的注意力!

這本書對注意力有許多的探討與研究,指出注意力是相當稀缺的資源,也因此大腦會為了讓我們減少使用注意力來做決策,會經常進入自動導航的過程,遇見事物,很容易就用”過去的經驗感受”來預判未來結果,做出決策。但這樣非常容易失誤。

然而,現今人們卻又更常讓自己處於分心狀態,習慣一心多用,不容易長期專注於一件事情,當快速切換在事情與事情之中,其實會耗費更多大腦的能量,讓自己更疲憊不堪,對於生活大小事情的決策也非常容易陷入未審慎考慮,而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作者則建議我們必須更關注每個片刻的感受。

我們必須信任感受而非期待。

必須信任感受而非信念

信任感受超過自己的慾望。

做決定時不應該以"事前可預測"或"事後不後悔"的標準去衡量,而是能不能帶給你持久的幸福感。

然而,當我們感覺良好,卻又可能因為人天生的偏誤,錯誤投射,在當下自以為快樂或喜歡(吊橋效應),卻在事後後悔,以致仍有可能產生謬誤,那我們究竟該如何做出一個明智的決定?


先介紹書中提到的確認偏誤基本歸因謬誤

我們時常會頑固的相信自認為正確的事,而且幾乎很難改變心意。我們認為有足夠且合乎邏輯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信念。

但事實上,我們通常是先有信念,而後才會注意背後支持的理由。

我們總是在尋找資訊和證據來支持自己的信念,並忽視與自己信念相悖的資訊。

所以我們也很常會誤會 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和我們為什麼這樣做,誤會自己的期待。當然,我們在看待別人時,也會有著基本歸因謬誤,而這些都有可能成了阻礙幸福的原因。


第二部(第五章),作者就提出在這些重重的謬誤中,如何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 回溯自己的經驗,並重新建構自己的生活。每一天重新去回想前一天所有的事物帶給你的感受。感受時請以那個事物帶給你愉悅?目標?
  • 當下若產生了感受為避免只是信念下或受外境影響所產生的偏誤,可以延遲決定。先去做一點別的事情,再回過頭做決定。
  • 而有時去問問對你最了解的親友意見吧!他們可能看得比你透徹多了。

比如我每次在接工作時,就常有朋友看得比我自己透徹。每當我又接了一個可能其實並不會快樂的案子,他總會跳出來告訴我說,你是沒辦法接受這樣子的合作模式的。

一次、兩次、三次,我總是傻傻地覺得我可以,但原來真的我不行XD

因為早就在更多類似的事件,他們早看出我在類似模式下過得多麼掙扎與痛苦了。而後來,我也就學會了識別相似事件,即使真的想要接,卻也開始懂得做出不同的行為應對,整個關係才有了真正的轉變。


注意力是幸福感的關鍵。

你將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將會影響你的感受,進而影響你整體的生活。

你要將這樣稀缺的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事物上,讓自己更加幸福,還是去注意那些令你受傷的事物、充滿遺憾的過往?

但書中也指出:遺憾也是人類的慣性,無論如何你都會為你沒做的另一個選擇遺憾,而更關注在自己受的傷,而非已經擁有的,也是人類的天性。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很多事情發生以後,一次又一次去傷害自己的,其實是你自己。

但既然怎麼樣都繪遺憾,又為什麼要作繭自縛困住自己呢?

不如將注意力放在展望美好就好,相信很多人一定也會說,可是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不好的事情啊!

沒關係,書中也有方法來幫你。

比如形成習慣迴路的三步驟:暗示、慣性行為、獎勵。還有之前探討如何透過改變情境,促使行為改變的方法Mindspace九大環節等,書中也有詳述。

這本書提出的許多觀念、理論,甚至研究報告,可以逐一去細究探索延伸的真的太多了。即便是調查後的結果都有許多值得玩味的部分。

例如:

  • 你知道其實比賽時拿到紅色的隊伍/選手,勝率高過藍色的隊伍/選手嗎?
  • 你知道原來高個子人生也會比較容易快樂嗎?
  • 你知道最快樂的職業是園藝工作者嗎?

所以推薦不信心靈書籍那套,只想看更多證據的人種,直接買一本書回來啃啃啃。

這本書真的非常非常紮實,卻又難能可貴的並不厚,很多是提出後解說並給予例子,快速的能了解,若想觸類旁通可自行再去延伸。


雖然我在閱讀時,在詞彙上或論述上有時還是不免產生困惑。(因為作者書寫或翻譯的關係,比較難明確區隔某些指涉事物的差異,像他在講自己口吃問題那段,用詞上就也有讓我產生困惑的地方。)

但也因此值得多咀嚼幾次,在反覆觀看時除了更能將幸福的概念根植於潛意識,也能慢慢激盪釐清出屬於你的嶄新幸福觀。


最後,我總是很喜歡分享自己這些年的體悟。每當看了越多滿滿科學依據、研究調查,最終歸因出的理論書,比如原子習慣那些,總常常發現跟那些看似玄學玄奇的身心靈書籍提出的方法,完完全全的不謀而合。

他們其實最終導向同一件事、同一個觀念與方向,而你比較能接受什麼樣的論述,就去找相應的書,只要能讓自己更好,就好。

像書中提出的注意力,其實也就跟身心靈領域常常會提到的”覺察”是一致的。當我們更懂得覺察,懂得旁觀自己的信念系統如何運作,就也更能看得出外在的境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又是如何受困於自己的思想。

當我們一但有了覺察,才有機會走出去。

像注意力的分配與少分心可帶來更多的幸福,那也是身心靈一再強調要養成靜心冥想,所能帶來的好處— 專注當下,覺察自己

這本書,非常非常推薦給大家。

期望每個人都擁有越來越美好的世界,充滿幸福感的活著。

Facebook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