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樓上的好人》直指內心深淵的療癒之路

「聽好了,羅伯特,去另外一個國家根本沒差別。我都試過了。從一個地方跑到另外一個地方,你無法自我解脫,這毫無用處。」—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

這本書最一開始引用了海明威這句話,開宗明義揭示這個故事的核心。

過往的傷痛即使離得再遠,仍然逃無可逃,若沒反覆纏繞扭曲了一個人的成長,也可能會在某個時候成為滔天大浪襲擊而來,然後承受不住,再度被淹沒。

恰好正對作者的《鬼地方》感到好奇想閱讀時,卻先因跟開根號的合作,先拿到了《樓上的好人》。
這個書名充滿著一種窺探感。
讓我也不禁想起九把刀《樓下的房客》,那些被匿名指涉的,彷彿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好像倚著樓梯間一旁向上探去,而所有的一切,都隱晦了起來。
於是我將《鬼地方》先擱下,看起了比”鬼故事”還令人心驚的《樓上的好人》。

好的小說總是充滿謎團,隨著故事開展,線索如同遍地撒下的記號引領我們找到出路。
這本書的鋪陳,從故事主角大姊前往柏林尋找小弟,踏上旅程,同時也步步走回了童年,逐漸地揭開了那一家四口,單親媽媽帶著三個子女交織出的生活樣貌,隨著母親的記事本,過往的不堪與痛楚彷若結痂未癒的傷,被重新撕裂般,血跡斑斑地令人感到無比的痛楚。
彷如公路電影一般,我們隨著大姊的啟程,面對充滿未知、新鮮的一切,期待會有什麼變化,卻步步走向充滿哀傷陰暗的童年,最後,直指最為不堪與殘暴,也無法被揭露出的那一件祕密。
也正是因著那個祕密,一家人從此分崩離析,小弟北上讀書而後出國,大姊卻像困囚員林,始終無法出走,只是最終發現,即使一個身在柏林,另一個在員林,皆未曾從那樣痛苦的記憶成功逃脫。

那個家,積累了過多的祕密,每一件都是傷痛,淤積成血塊無法消散而成為巨大的腫瘤。隨著書中逐一翻閱母親的金色記事本揭露出來,前往柏林的旅程與經歷,成了兩姊弟直視傷痛的療癒之路。
書中的大姊絕非一個討喜的角色,焦躁不安且憤怒,充滿壓迫感的生長歷程,帶著一點厭世的意味,討厭他人也厭棄自己。
她一開場便拋出大量地問句,強勁而近乎粗暴地將我們置身於她的內心世界和處境,甚或片段式的引我們提前看見那最終黑暗的場景。
不點破,讓讀者先窺伺了事件散落般的畫面。
重重謎團,像好幾幅四散錯置散落的拼圖,以為拼的是大弟闖的禍、大姊和小弟彼此從親暱到疏離的歷程、造成大姊孤僻的不愉快童年、或三個姊弟不同父親的生世、還是樓上好人們心照不宣的秘密,最終才知道那每一幅拼圖,最終又能組合成一幅更宏偉的家族合照。
而樓上的好人們,從最初閱讀只覺得是隱匿而無法言說的祕密,透過大姊與小弟那天真無知的視角,來看待那無可避免的演化,讓人感到無法承受。
最終,在風雨那一夜,好人們因著共同的目的,在關鍵時刻,真的成為了好人。

作者陳思宏寫作能力一流,讓人極度上癮。從目次的安排就別出心裁,穿插今往對照,隨著劇情開展回溯記事本裡的客人,故事鋪陳、架構縝密,多次精彩轉場讓整本小說讀來充滿影像感,彷彿電影一般,儘管場景跳接切換、瞬時轉換卻毫不突兀。
不僅如此,他的文字風格獨特精煉,對事物感受的形容獨樹一格,強烈又生動,有著無法承受的辛辣時時刺痛著、壓抑著,卻又因那張狂令人一同墜落,掉進那幽暗的深淵。
而我們卻始終像局外人一樣,旁觀者疏離地看待一切,以為逃離,卻愈是通往危險,以為去了他方,卻是回家。故事帶來的後座力極大、極強,讓人被緊掠住呼吸般窒息卻又自虐似地被深深吸引而再次回頭品味。
在看《樓上的好人》時,如同多次寫到大姊的嘔吐,像是從內心深處將那些積累壓抑的、卻始終令人反胃的過去吐了出來般,隨著故事一層層揭開,也跟著將自己內在的陰霾慢慢地刨了出來。
一開始我始終不明白,自己那樣沉痛劇烈的感受從何而來?
是因為對大姊有著深切的共鳴——
因著外貌不討喜,一路深切渴望著有人關愛自己而來?
還是由這一家子的貧苦與對現實狀態的無力而來?
還是為著大姊和小弟過去明明情誼深厚卻成了客套陌生的兩人感到遺憾而來?
抑或是那些祕密對於孩子太過沉重而來?
故事殘酷寫實,又充滿張力、魔幻般地戲劇性,卻彷彿能一次又一次的感同身受,而久久無法釋懷,我也像是刨出了那過往了碎屑,想起了那些不願記起的兒時回憶,最陰暗而無法言說的那些傷痛。
故事走到盡頭,姊弟爭吵、小弟結婚前夕消失,炸裂般失序失控,卻又如同好多年前大水瀰漫要將人淹溺那次,大姊尋回小弟,他們一同清理被弄髒的兵乓桌,努力清洗刮除,將身上背負的所有洗淨。
最終那地獄般殘忍的祕密袒露在讀者面前,轟然巨響後,忽然一切收線,戛然而止,姊弟之間的療癒旅程,已然完結。
極其殘酷寫實、張狂瑰麗、縝密精彩,又撼動人心,直到最後一刻,那樣的壓抑感都緊僅跟隨,令人無法喘息。
真的,還好,作者給了一個好的結局。
精彩絕倫,但請小心服用。

本文與開根號合作,同步刊登至開根號
Facebook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