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陪孩子好好說話》最有愛的親子溝通術:陪孩子說話成長,一起成為最好的自己!

本文與《開根好》合作

「跟孩子說愛,也跟孩子說謝謝。只要給孩子明確的時間界線,就會比一再催促還有效。常常跟孩子說愛,跟孩子說謝謝,因為他們的誕生,參與了我們的生命,讓我的們生活變得豐富而有趣。」──《陪孩子好好說話》尚瑞君

▌ 回歸對話的初衷,讓有愛的表達陪孩子茁壯,種下美好的種子

《陪孩子好好說話》這一本書最一開始提醒大家先反思說話的目的、表達的初衷,進一步地提醒我們「在溝通中覺察」的重要性。

我們往往過於習慣活在自己的模式中,陷入埋怨指責的漩渦裡可能毫無所知,就像書中的例子,若不是孫子問阿嬤,為什麼總是罵自己的媽媽,阿嬤才驚覺自己在孫子的眼中竟是如此,透過孩子純真的眼光,也才有機會去重新調整自己。

而更多的,因為說話跟表達太過容易,我們卻常常根本忘了為什麼說?為什麼表達?沒有思考這樣說話是更好地幫助彼此拉近關係?還是只顧情緒上的宣洩逞一時口舌之快,造成了彼此內心長久的傷害?


▲圖片來源:Pexels

為了讓我們更明白好好地說話的重要,作者更是以「不要成為討厭的長輩」揭開序幕,藉著那些生活中常見、卻是帶給我們無數負面觀感的鮮活例子來幫助我們進入情境,理解生命中那樣的對話迫害是多麼令人感到不適與痛苦。

也正因為我們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這些對話上的困擾,無論是被打斷、被誤解、被嘲諷取笑,所以更能感同身受。

從我們開始以身作則,學習如何好好地說話,並且讓說話成為傳達愛的重要工具。

讓許多不必要的傷痛在我們這一代就此打住,陪伴我們的孩子好好地說話茁壯,就像把愛的種子一一種下,期待這些在愛的教養下茁壯的孩子們,都能開展出燦爛的花朵,在日後因著他們有愛也足夠成熟,也能接住其他受了傷的孩子,讓整個世界更加美好。

正如作者序「用健康的話語,敲響世代的愛與祝福」,因為一場好的對談中,就足以滋養、療癒、理解彼此,幫助我們更加有愛與完整。

▌ 透過豐富而深刻的例子,引領我們同理共鳴

閱讀這本書時,常常驚嘆於作者尚瑞君總能提出平易近人的例子來契入書中所想分享的概念。

那些貼近生活的日常,與我們家長可能都會遇到的時刻──孩子不想上學、孩子的叛逆期或用語不當時刻、孩子想養寵物、孩子感到受傷等。

作者因著是二寶媽,也就都能夠一一地分享自己的例子,以及是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在其中,也會夾帶一些現代社會常見的迷思或現象。比如早修,或是我們傳統觀念習慣自謙,總容易陷入「別人的孩子都比較優秀」,更多的誇獎其他的孩子,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優點。

而這本書的分享,從孩子剛出生牙牙學語,建議父母可以更多的讓孩子完整的表達,到叛逆期去好好地同理孩子目前的身心處境,讓自己有適度的減敏反應,而不是陷入孩子長大了變得不一樣的情緒中。

同樣擁有孩子的我,也很能體會到「因為有了孩子,而想去成為了更好的大人」,透過陪伴孩子成長,就像再次經歷童年,可以更清晰地看見過去自己的傷痛是如何形成的,也會在孩子成長期間,去學習去看更多的身心發展,期望孩子能活出一個更有愛、更自信的人生,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不僅重新映照了自己,也療癒跟完整了自己。


▲攝影:Jonathan Gallegos;來源:Unsplash

▌ 全年齡、全關係都適用的「愛的溝通表達」

這一本書定位在親子教養、親子溝通,可是細細往下閱讀,越覺得這其實是不分年齡層的一本「愛的溝通表達書」。

尤其我們這個世代,成長過程仍是受到更多的打罵教育,延續上一個世代從戒嚴時期下來,更多的管束、規定、壓抑,許多資訊也仍沒有那麼的完整流通,很多的父母即使當了父母,仍然不知道怎麼去教養孩子,只能承襲上一代的溝通表達。

其實,我們或多或少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受了傷,心裡都還有一個內在小孩需要被理解。

很多看似攻擊的話語,背後也還潛藏著一個受傷的心,而我們透過更好地彼此理解、溝通、表達,透過書中的方法跟例子,我們都能學習如何重新看見對方,也理解許多行為背後的原因,當然也更懂得知道某些對話可能是壓抑了孩子的表達。

在我成為療癒師期間,也常常會發現很多個案只是需要能夠好好地訴說、好好地被理解就足夠。

因為太多人不知道如何安慰,往往身邊有人因恐懼害怕、悲傷時,僅僅只會說出:「不要哭、不要哭了。」其實並無法幫助那個人走出難過,只有好好地讓情緒出來,得以表達,那些傷心才有機會真的過去。


▲攝影:Ben White;來源:Unsplash

揚升大師&大天使們的豐盛分享《大天使-加百列訊息3》-意念&愛匯聚→顯化

「你就是愛的現化,你怎麼可能還需要耗盡一切努力來讓自己被愛?」

關於豐盛-
這邊提到的是關於愛、健康、金錢的全面豐盛

來自大天使加百列的傳訊 

日期:10/22

上善若水、先求諸己,再反推他人

眼見的一切皆是虛妄的

所謂的幻境是指一切並非實質的

而是波、能量構成的

你的思緒產生了波與振幅

然後發射傳送在整個宇宙

一切沒有實體可言

不過是能量聚合

所以”有”,不過是”合”

“無”則是散在空中的能量粒子

等待一個明確意念的生成

才有機會相聚,合成一物

而於是,什麼才是真正的本質?本來面目?

那無限、那波動運行的

正是我們

我們不過是聚合後的結果

而愛在其中扮演的則是那量子波動最需要的”力”的來源

(這邊的意思是 愛是最重要的動能)

意念、愛→匯聚→顯化

如此而已


我跳出來問:那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恐懼的也很容易顯化?

恐懼是愛的另一端

當一個人陷入無愛,愛的匱乏,便會恐懼,無論表現出來是逃避或攻擊

作為相對的一方

自然,若愛作為一個正向的動力,另一方的恐懼就如同人們說的反作用力一樣同樣會產生巨大的動能

所以去感受你的一切事物

去回想一 下是不是有很多是這樣產生的?

因為你所愛和恐懼的,會是最容易顯化在你的生命裡的

——————————–

顯化不難

難的是人們始終無法相信這其實有多簡單

就跟豐盛一樣

你要豐盛,只要願意活在愛裡、轉向愛就好了

可偏偏人們歌頌愛的力量,常常說得太過

以致多數人都認為愛是要刻意經營、苦尋而來

本來就在你心中

你為什麼始終往外尋找?

你看不見自己被愛

看不見自己有愛

看不見 愛

一切都在

沒有消逝過

你就是愛的現化

你怎麼可能還需要耗盡一切的努力 來讓自己被愛?

揚升大師&大天使們的豐盛分享《大天使-加百列訊息2》

來自大天使加百列的傳訊

日期:1021

❚在豐盛的狀態裡,你覺得會是什麼情況?

平和喜樂 ?
一個人如果感到極度的豐盛
便會進入一種不虞匱乏的狀態中
實際許願想著要什麼一個明確的物品
反而是很難去想到的

在我們匱乏與不安的時候
我們才會一直有一個想要、一個目標

藉由那些目標作為生命的重心
藉著追尋
藉著不停地奔忙去擺脫那個不安感

可是當你真正的認知到你什麼都不缺
你反而沒了目標、沒了願望

而你所能做的
便是享受每一個瞬間、活在每一個當下
盡可能地
沉浸在你自己裏頭

而慾望呢?
做為一個生命,你就也僅會有最原始的慾望
餓了吃、睏了睡

睡醒了
去找點有趣的事情東看西看滿足自己的探索
所有的一切對你來說沒有區別
但你仍會有喜悅、仍會好奇、 仍會有痛楚
那是做為人、做為生命的一個經過與體驗

你用各式各樣的體驗來滿足自己「存在」 這件事
那也僅僅只需要如此了

❚做為豐盛
-愛、健康、財富❚

這幾個議題
仍然財富是最不需要被需要的

愛的圓滿 人就會健康 就會擁有一切所需
因為一切的奇蹟跟創造都是由愛開始的

你感受到自己在愛裡了嗎?
如果沒有,為什麼呢?

▒你有辦法讓自己活在愛裡嗎?

去試試看聚焦在你的心輪 去用愛的感受許願創造

你熱愛著什麼東西?
去尋找那個可以激發你最初、最原始熱愛的事物
去找出來那一份感受
然後在你沉浸在那一份感受的時候 好好地許願
許願你真正想要過的生活

那樣
你一定可以獲得你想要的
你會逐步的校準自己的心 回歸到豐盛的狀態

如你本初 萬事俱足


最近準備開《顯化豐盛奇蹟》課程,開始有更多的下載跟傳訊

因此也分享一些來自陽升大師跟大天使們的訊息給大家,希望我們都能越來越豐盛

而坊間許多的豐盛課程,都是在講金錢。

但我認為金錢不等於豐盛,因為多的是很多人很有錢,或是只要他真心想要,他的才能是足以讓他賺進非常多的錢,但他卻不願意選擇那一條讓自己可以賺很多錢的人生。

金錢不等於富足,不能讓心富足,不能讓生活各面向都達到富足。

正如同我們也常看見的,許多人有錢卻空虛,為了追逐更多的成就跟金錢,為了更多的責任,又或者在情感上產生了匱乏空洞,抑或健康頻頻出問題。

那就正如同一部電影的名字般《窮得只剩下錢》。

 

真正的豐盛應該從心開始、從愛開始

讓心圓滿,其他的要素: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那些自然而然會相應到來。

要豐盛,當然要全面豐盛!

閱讀心得《在愛中告別》關於「安樂死」—阿茲海默患者與伴侶的告別旅程,主動放手,讓愛在尊嚴中離去。

By Poka

本文與《開根好》合作

這不僅是一部回憶錄,更揭示了悲劇性的疾病,以及不受歡迎、但可以理解的決定。《在愛之中告別》意味著無條件地照顧別人,同時讓你在準備好之際好好說再見。

看著深愛的人,一點一滴開始遺忘,事情慢慢地記不住了,忘記過去共同的美好記憶、甚至連自己的認知喜好都逐漸淡忘,接著,連自理的能力都失去了‧‧‧‧‧‧。

陪伴阿茲海默症患者最令人心痛的不僅僅是他開始把你忘記,把你從生命裡移除,許多事情也變得更加難以忍受—因為認知障礙造成彼此產生許多誤解而爭吵,他也因此變得更加暴躁。

而這一切更折磨的是你親眼看著他慢慢凋零,就像一張完整的畫作,飽受經年累月侵蝕,最終斑駁凋零碎片式的掉落,逐漸無法辨識,直到一切化作塵埃。


▲ 親眼看著伴侶的生命,逐漸化為塵埃‧‧‧‧‧‧(此圖為AI生成)

▌ 阿茲海默症患者,與伴侶的告別旅程

一開始因著書名《在愛之中告別》、因著作者介紹提及作者艾美.布魯姆曾寫過多部小說作品、入選過多個短篇小說集選。

更因著作者優美的文筆,讓我一直以為我在閱讀的是一個杜撰的散文或小說,我在看的是作者寫下自己曾經所見的觀察與紀錄,然後轉化成第一人稱的書寫。

之前,我總對「記憶」感到好奇,對於記憶錯置、曼德拉效應、還有存於我們頭腦裡的人格、特色、夢境、意識與潛意識的一切,有諸多的叩問探詢。

就好比過去所發生的事若只存於記憶,那夢境是否也算是記憶的一部分?記憶又是否就代表真實?因著深感記憶的詭譎,我也曾看了許多相關的電影。

在閱讀這一本書的時候,關於那幾部關於阿茲海默症的影片情節一一的浮出《腦海中的橡皮擦》、《明日的記憶》,以及書中也提及到的《我想念我自己》。

▌ 因家人驟逝的悲痛,而罹患創傷症候群

而我自己也曾因家人的驟逝過度悲痛,有了創傷症候群,一兩年間記憶片段式地遺失。

曾有一次下班,到了住家附近的街道,卻忘記了確切該怎麼走才能到家,那內在的惶恐與不安,彷彿失去了最重要的座標,無所適從。

現在回想起來,我仍深深記得那個感受,當一個人失去自己賴以維生的認知,所承受的不安全感如此之巨大,而這些情緒也讓這些狀態變得更加惡化。

在愛之中告別》一開始閱讀時總覺得優美順暢,卻又帶著一種逐漸緊縮的心情,恐懼著他們最終走到情感關係崩壞的那刻,也害怕著書中實際寫到面臨死亡的殘酷。

身為讀者,跟隨著作者筆下的文章展開,就像陪著作者走完他丈夫最後那三年—從失智的跡象出現、去醫院檢查確認,對未來的安排,決定了要提早結束生命後,他與丈夫又進入了另外一個旅程,作者做了許多的努力去研究如何合法又不帶著太大的痛苦去幫助他的丈夫提早將生命告終。

然而這段過程總有許多阻礙需要一一克服,不僅僅是美國的法規,也還有家人親友的意見,甚至是對阿茲海默症有一定理解的人們,都可能會力勸其打消念頭,建議更多的及時行樂,去旅行並留下更多美好回憶,又或者給予可能會有新的治療方式的期望。

可是,沒有任何人比得上當事人的意願,也沒有人能夠真實的去體會當事者的痛苦。

這一本書作者沒有過度美化自我,並沒有去一昧地寫出照顧者多麼偉大、無私般。他很如實地寫下了對丈夫的不捨跟摯愛,同時也寫下面對無止盡反覆的遺忘或認知障礙產生時,對於要去擔心先生的一舉一動感到不耐和痛苦,也對彼此之間互動的改變感到深邃的孤寂。

在丈夫凋零之際,他也用了自己堅強的意志去撐住自己。

然而,他所受到的衝擊還有心理創傷,也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

▌ 心愛的人持續面對痛苦與折磨,我們有多大的勇氣選擇放手?

在他陪伴著丈夫走完最後的旅程,親眼看著他離去,身體逐漸變得冰涼。

我總是也忍不住在腦海中浮出我自己母親躺在病床上最終那一幕。

當我深感她早已飽受折磨、疲憊不堪而感到心疼不已時,我強忍著自己的不捨與悲痛,輕輕地告訴她,如果真的太累了,太痛苦了,那就放下吧!

而她像是接收到般呼應著我的話,所有的指數歸於平靜,沒多久就這樣離開了我們。


▲ 放下心中的悲傷與無奈,在愛之中告別(此圖為AI生成)

在愛之中告別》輕柔地將這一切無奈、不安、悲傷、掙扎,所有的心理轉折都記下了,卻又不過分濫情、陷溺,而是真摯而溫柔地把過程寫了下來,在這之間,我們感受到愛,也得到了對死亡,患者與照顧者,以及安樂死的深刻反思。

願我們都能在愛之中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