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如妳》—女性的澈底覺醒

🏵️書名:綻放如妳—澈底覺醒的當代女性之道,妳就是一個完整無缺的圓(A Radical Awakening)

作者: 喜法莉‧薩貝瑞,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3/03/29

  • 01 被腐蝕的靈魂

文化壓迫並控制我們的心理,讓我們每天都活在恐懼裡。它給我們的評分取決於我們有多安靜、順從。……當我們變得恐懼與沉默時,就無法「自愛」。-p.40

每一次透過言語和行動來表達自身經歷,我們會變得越來越愛自己。……她會大聲宣告:「我愛我自己。我值得被傾聽。我不只是過總和。我相信自己內心的聲音。」-p.41

  • 02 所謂的「那個女人」

妳光是「好」還不夠,妳還必須變得更好。那不只是更好,而是優秀;那不只是優秀,而是完美;那其實不是完美,而是一場對抗自己的戰爭。-p.43 閱讀全文 《綻放如妳》—女性的澈底覺醒

閱讀心得《喔!威廉》-無以名狀的孤獨,是無人知曉的傷痕

人都是很寂寞的。我要說的是這個。

露西‧巴頓成為紐約當紅作家多年,仍擺脫不了出身貧寒的過去,在人群裡無法自處,時常莫名地陷入恐慌。威廉是露西的前夫,他篤定掌控一切,讓人安心,卻始終透著遙遠的距離感。

—《喔,威廉!》封底簡介


Photo by Atlas Green on Unsplash

書寫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寂寞,彷彿是許多作家不停地挖掘的主題。

而或許,也正因為我們渴望被理解與接納,才有了表達的需要,於是,我們哼著屬於自己的歌,尋覓另一個與之共振的靈魂。

還能怎麼將寂寞呈現呢?

我總以為寂寞如詩,片段的字句,如秋天風吹落的黃葉,紛紛落下,卻無人弔念。《少年維特的煩惱》,困在尷尬的孩童與成人之間的青春;《傷心咖啡店之歌》獨自在社會的各種境況掙扎並出走;《挪威的森林》在愛情裡,永無法觸及另一個人深處憂傷,相處的磨合,期望與失落。

每段時期的自我調適,重複經歷並漸漸習慣於:不停擁有卻又不停逝去的人生。

然而《喔,威廉!》寫出了看似極其平凡裡,那悄然而至的寂寞──在不經意的談話中,始終無法忽視的隔閡,無法穿透、捕捉彼此心意,不能好好地與對方交流,並產生共鳴的那種寂寞。

如同那一句已經俗爛到不行卻一再被提出的經典「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寂寞,並非孤獨一人。而是,即使在眾人面前,仍然覺得格格不入、無處安放自己,疏離到透明,無人看見,卻又突兀地處在其中。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喔!威廉》-無以名狀的孤獨,是無人知曉的傷痕

【閱讀心得】房間裡的大象:沉默是一種保護,還是更大的傷害?

當我們眼見真相卻不發一語的那天,就是我們開始死去的時候

我們談論天氣,我們談論工作,我們談論所有一切的事情——只除了屋內的大象。

《房間裡的大象-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這本書從社會學的論述出發,作者亦是知名的社會學家,探討著眾人沉默的串謀,對公開的秘密刻意迴避以致形成:房間裡的大象—那裡有個龐然大物無法忽視,我們都知道,但我們不說。

有別於以心理學探討個人對於事件發生後的否認狀態,這本書更著重在集體式的沉默與否認——小自細微的事件,大至納粹,規模也從家庭、公司組織,大到國家等做為案例,討論房間的大象如何形成、究其帶來的影響、以及是否有機會打破那視而不見的狀態?甚至是可能產生的效應。

選擇沉默,是因為真相令人恐懼不安?

觀看這本書的同時,自己也彷彿將那些自身的「秘密」一一攤出重新檢視了一次,就像跟著揭穿了長期以來躲藏在內心裡的大象,好比成為第四隻猴子般令人感到不安。

人們甚至也習慣了不談論「不談論」本身,徹底的規避那些我們都知道,卻始終不願啟齒的事,最經典的,莫過於我們對「死」與「性」的避諱,諷刺的是,這便是每個人生命必經的始與終。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下,對於「死」有著極端的恐懼,彷若不提及就永遠不用面對似的,除了極其努力地用「去世」、「離開」取代外,連其諧音或相似的寓意都刻意避開,好比樓層跳過”四”、贈禮不得送時鐘,以免成了「送終」(送鐘),觸霉頭。

而「性」,也在我們長期偏頗的塑造下,成了骯髒、慾望的象徵,以致多數人無法敞開心胸面對這人類的本能,若自己有這方面的想像,或者是公開談論,彷彿就顯得罪惡、可恥。

許多我們選擇沉默的事情,可能是因為它曾帶來過於巨大的痛苦,如戰爭,無論加害者與被害者,有許多人都無法再次面對那樣的回憶,選擇避而不談;又或者是性侵事件,也在被害者身上交雜著更多複雜的情緒:羞恥、自我否定、傷痛等,以致更難以言說。

除此之外,許多發生於生活中的小事件,或許來自於我們長期對自身的道德規範下,展現出自以為的得體——不隨意插手、不過問八卦,正如同書中說的三隻智猴,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說。

所以除了恐懼之外,沉默某部分則來自於自認清高、認為禮貌,於是,當我們自認為看到了不該看的事情,經常選擇視而不見,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尷尬,好比我們通常並不會直接指出他人的錯誤。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房間裡的大象:沉默是一種保護,還是更大的傷害?

【閱讀】反恐專家教你攻心術:讓對方的心思在不知不覺間接受你-意義存在於狀況中,而非文句或語詞裡

這本書的封面文字,完全讓我產生錯誤預期內容呢 前往博客來看介紹

作者: 苫米地英人  
譯者: 周幸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0/03/30


文/ 波卡Poka


閱讀時間:
約45分鐘因為一直寫故事,所以想看一些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書,一方面補足其他方面的知識,一方面放鬆腦袋。這本書實際閱讀起來非常快,因為字數跟行數不多,找個日常的小空檔,專心閱讀約45-60分鐘便可讀完。

書摘

作者主張
1.自己要先處於輕鬆狀態,對方才會跟著不設防
2.維持同頻率(例如同呼吸的頻率)
3.成為共享空間掌控者(確認對方跟自己在同個場域,主動觸碰、移動物品)
4.操弄對方的海馬體(利用自我形象投射於對方視覺區)

語言反而造成阻礙。要用語言置換他人認知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因著每個人的內在,過去經驗不同。都會造成同一個詞彙,在不同人心中、不同的狀況,會有不同的解讀。


例如:
兩個許久不見的戀人相逢,女生此時喊出的,男生名字:約翰~

女生在廁所發現沒衛生紙了,大喊老公:約翰~
意義就不同了。

意義存在於狀況中,而非文句或語詞裡。

語言是空,非有也非無

閱讀全文 【閱讀】反恐專家教你攻心術:讓對方的心思在不知不覺間接受你-意義存在於狀況中,而非文句或語詞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