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喔!威廉》-無以名狀的孤獨,是無人知曉的傷痕

人都是很寂寞的。我要說的是這個。

露西‧巴頓成為紐約當紅作家多年,仍擺脫不了出身貧寒的過去,在人群裡無法自處,時常莫名地陷入恐慌。威廉是露西的前夫,他篤定掌控一切,讓人安心,卻始終透著遙遠的距離感。

—《喔,威廉!》封底簡介


Photo by Atlas Green on Unsplash

書寫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寂寞,彷彿是許多作家不停地挖掘的主題。

而或許,也正因為我們渴望被理解與接納,才有了表達的需要,於是,我們哼著屬於自己的歌,尋覓另一個與之共振的靈魂。

還能怎麼將寂寞呈現呢?

我總以為寂寞如詩,片段的字句,如秋天風吹落的黃葉,紛紛落下,卻無人弔念。《少年維特的煩惱》,困在尷尬的孩童與成人之間的青春;《傷心咖啡店之歌》獨自在社會的各種境況掙扎並出走;《挪威的森林》在愛情裡,永無法觸及另一個人深處憂傷,相處的磨合,期望與失落。

每段時期的自我調適,重複經歷並漸漸習慣於:不停擁有卻又不停逝去的人生。

然而《喔,威廉!》寫出了看似極其平凡裡,那悄然而至的寂寞──在不經意的談話中,始終無法忽視的隔閡,無法穿透、捕捉彼此心意,不能好好地與對方交流,並產生共鳴的那種寂寞。

如同那一句已經俗爛到不行卻一再被提出的經典「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寂寞,並非孤獨一人。而是,即使在眾人面前,仍然覺得格格不入、無處安放自己,疏離到透明,無人看見,卻又突兀地處在其中。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喔!威廉》-無以名狀的孤獨,是無人知曉的傷痕

閱讀心得《別想了,好好生活吧!》擺脫無限循環的過度思考,掌控自己的心緒方向!

看到書名時,不禁內心自動浮出:許多人不就是無法好好生活,才會想太多嗎?因此打從一開始就對這本書感到相當好奇,很想探知作者究竟會突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

Photo by Joseph Barrientos on Unsplash

或許是因為有著許多共同點,閱讀《別想了,好好生活吧!》時,我總忍不住一直想起《過得還不錯的那一年》。這兩本書的作者,不僅都是藉由經營部落格起家,撰寫的口吻也都相當平易近人,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兩位作者都是擁有自己專業,並同時身兼人妻、人母……等多重身分的女性。另外,書中同樣的都採用許多日常瑣事作為例子,讓擁有類似身分的讀者很容易產生身歷其境的強烈共鳴。

由於兩位作者並非是科學家、心理學家,沒有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需要理解,所提出的建議,皆是透過自身經歷淬鍊、或閱讀、或請教朋友後歸納出來的,對我來說就像是聽一個親切熱誠的朋友在分享般毫無壓力。

怎麼樣算「過度思考」?

書中歸納出的定義是:當你把精力花在不值得的事情上,頻頻回顧過去的經歷,憂慮未發生的事情,害怕出錯而試圖找更多的方法,預想結果,使得大腦非常努力地運作,重複的在迴圈裡打轉,最後卻一事無成。這樣的迴圈霸佔了你過多的心力,帶來壓力,卻對所煩惱的事情沒有絲毫的幫助。(若仍無法判斷自己是否陷入這樣的困境,書中也有提出幾個問題讓讀者自我檢視。)

觀察自己,保持日常的覺察,進而轉變。

《別想了,好好生活吧!》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告訴你什麼是過度思考?什麼樣的人可能過度思考?作者點明過度思考其實是很常見的,並說明妥善地去整理想法的重要性,因為若能改善無意義且耗損能量的繁雜思緒,不僅能將你從壓力中抽身,也將為生活帶來巨大的轉變。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別想了,好好生活吧!》擺脫無限循環的過度思考,掌控自己的心緒方向!

閱讀心得《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You are what you say.

這是我閱讀曾寶儀的第二本書,第一本其實是最新的《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我特別喜歡,從中能看見了她的蛻變歷程,也總能在字裡行間被他溫暖而充滿療癒的文字熨燙得相當舒服。

很感謝生命總是會在相應的時刻讓你遇見和自己頻率相近的人、事、物。也總透過周遭的事物帶來美好的訊息。

因著很喜歡《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開始又關注起曾寶儀的節目《我們回家吧》,更是想回頭去看他書中提及的節目《藝文大道》、《明天之前》。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閱讀心得在這

最近,因為從文字工作開始漸漸轉成一個身心療癒工作者,開始想更深入地去了解諮詢與談話的技巧,期許自己能在接待每一個因身心問題而飽受困擾的人,能夠更加的妥切,也期望可以學會問話時,或直言點出問題時能夠不失溫柔的技巧,所以開始翻找ㄧ些心理諮詢相關的書。

意外地先在圖書館看見曾寶儀出的這一本書,立刻就借回家迫不及待地閱讀著,她的文字就像是一個親切熟悉的朋友與你對談般,閱讀時一點也不感到艱澀,像是很舒服地聽著她溫暖的訴說,一下子就能夠讀完並感到心靈的舒坦。

或許是自己心靈已經走到一個相契的地步,也從小就隨著從事業務推銷的母親一路閱讀關於說話術相關的書。所以這一本書的內容大致上,對我來說是屬於更多像複習般,並重複確認自己確實正走在想要的道路上。收穫比較多的,是透過她不同經歷的分享,讓我激發出更多嶄新的想法,有更多靈感想和目前手邊的工作結合。

這一本書滿推薦給學生,以及剛出社會的人,或者尚未懂得和自己相處理解自己,以及常常覺得言不及義不懂表達的朋友們閱讀。相信一定會收穫良多。

溝通,從理解自己、敞開傾聽開始

 

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分成50個小短文,每一章節都伴隨著小小的故事或經驗來分享,每一堂一開始就有一個小提示跟小練習,每幾堂結束再伴隨一個小小的重點小結,閱讀起來非常輕巧,平易近人又好吸收。書中舉的例子也都相當好看,讓人得以從中理解,也用全新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溝通這件事。

這一本書雖然名為說話練習,卻涵蓋著更多心靈層面的體悟,從中不停地提醒我們覺察,並要我們回歸自己。因為一個人必須先懂得了自己,知道如何和自己自在的相處,才有辦法真正地和其他人自在的相處。所以第一章便是要我們懂得如何和自己溝通,理解自己的情緒,找到自己真心喜歡的事物。

接著,便是聆聽,敞開自己,用自己的五感去接收對方與對方的所有訊息。溝通,不只是言語表達,更多可以從對方的肢體、表情、甚至是身體的香氣挖掘出許多。

 

拉高溝通的層次,每一次對談都是美好的療癒。

溝通,不只是兩個人傳遞彼此的心跟想法。

透過這一本書《正面力量》與《不完美,也要往前走》這兩篇,將溝通提高到更深的層次,讓我明白,原來所謂的療癒,並不是去幫對方額外調理精油給予生活上的建議,去真正做點什麼才能稱得上療癒。

原來,只要把握每一次溝通,在對方訴說自己的悲傷時,把握那個共感以及最後將看似困境的一切轉化成力量,在過程中肯定並理解他人,就足以成為一次美好療癒。透過換位思考,去同理對方而說出來的話,就具有療癒力。

Photo by Alvin Mahmudov on Unsplash

也非常喜歡她自己諸多事件後的省思,比方說《沒有解方,不要任意評斷》她提到自己之前總是喜歡給人建議,後來卻懂得了在對方並沒有想改變時就不會輕易給予建議,一部分是因為許多人想建議,可能是為了自身的優越感,一部分則是如果過度干涉他人的生活,則可能剝奪了對方學習的機會。

也如同《溝通這一刻,家人可以缺席嗎?》提到尊重,提到若家人的行為即使看不慣,只要沒有礙到你,就不用要他非得照你心目中的樣子去活,若本來就情感疏離也不用逼迫自己一定要關係緊密,感謝彼此有緣成為家人,只要祝福對方好好的,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就好。

另外也真的非常喜歡《當溝通變成吵架》提到的,也是這些年來我很深刻地感受到的,很多人其實生病都其來有自,除了情緒累積跟許多生活上習慣外,還有不少其實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引起他人關注。

如同書中有一段他轉述推拿師傅的話:

「每個人的療癒意願有深淺不同,有的人只想治表面,有的人只是想來證明已經為自己的健康盡力了。有的人則是真心想得到健康,想回到原廠設定。」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You are what you say.

《創造快樂大腦!重塑大腦快樂習慣》了解大腦激素,45天養成一個快樂大腦!

Photo by Madison Oren on Unsplash

因為年輕時飽受情緒上的起伏困擾,也遭逢過巨大的失落,長達將近十多年經常性的失眠憂鬱。讓我開始探索身心靈,從心理哲學角度,到靈性探索,也看了許多人書寫自身的療癒體驗,卻總感覺像心靈雞湯般,看的時候如沐春風,看完卻很難實際作用在自己身上。

直到更加投入實作,冥想靜坐並研習坊間各種身心靈療法,逐一改變自身信念才開始有了轉變,後續更是大量的接觸更多以科學、醫學背景的書籍。如楊定一博士的全部生命系列,設計幸福等。更開始渴望能更深入地想去理解:人類為什麼總會受到各種負面情緒困擾:愧疚、傷痛、後悔、自責、匱乏,究竟為什麼想要活在當下,獲得幸福會如此困難?

想透過了解快樂是如何運作,來幫助自己與他人穩穩地活在喜悅之中。

快樂激素的作用都與生存有關!

創造快樂大腦》一書從生物學及腦神經科學,來分析大腦激素的作用,一路溯源到人類為何如此演化?而我們又如何受制於從小的經驗,那些惡性循環又是如何產生,以致讓我們離快樂越來越遠。

每個大腦激素,都為人類生存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當人們為了尋覓曾經美好的感受,生活則有了目標,有更多的驅力去行動。

Photo by Hal Gatewood on Unsplash

《多巴胺》讓我們懂得不停地去尋找更多的美好事物,《腦內啡》讓我們受傷時忘卻疼痛,有了逃跑的能力,而《催產素》讓人類開始建立部落、相互分工壯大群體,發展文明,而《血清素》也讓我們懂得精益求精以獲取地位獲得更多資源來保護我們的後代。

大腦因為生存演化,神經迴路在七歲之前就會建立出一套基本且固定的迴路,來幫助我們能夠快速用過去的經驗,來比對判斷眼前事物的好壞,像是擁有一個快速導航系統在體內,可以少去做許多決策的心力,也能更快的去面對突發狀況。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負面信念系統都深植於原生家庭。因為從出生到七歲時所處的環境與家人,受到的言語觀念等,極有可能影響一輩子。

閱讀全文 《創造快樂大腦!重塑大腦快樂習慣》了解大腦激素,45天養成一個快樂大腦!

閱讀心得 |《樓上的好人》直指內心深淵的療癒之路

「聽好了,羅伯特,去另外一個國家根本沒差別。我都試過了。從一個地方跑到另外一個地方,你無法自我解脫,這毫無用處。」—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

這本書最一開始引用了海明威這句話,開宗明義揭示這個故事的核心。

過往的傷痛即使離得再遠,仍然逃無可逃,若沒反覆纏繞扭曲了一個人的成長,也可能會在某個時候成為滔天大浪襲擊而來,然後承受不住,再度被淹沒。

恰好正對作者的《鬼地方》感到好奇想閱讀時,卻先因跟開根號的合作,先拿到了《樓上的好人》。
這個書名充滿著一種窺探感。
讓我也不禁想起九把刀《樓下的房客》,那些被匿名指涉的,彷彿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好像倚著樓梯間一旁向上探去,而所有的一切,都隱晦了起來。
於是我將《鬼地方》先擱下,看起了比”鬼故事”還令人心驚的《樓上的好人》。

好的小說總是充滿謎團,隨著故事開展,線索如同遍地撒下的記號引領我們找到出路。
這本書的鋪陳,從故事主角大姊前往柏林尋找小弟,踏上旅程,同時也步步走回了童年,逐漸地揭開了那一家四口,單親媽媽帶著三個子女交織出的生活樣貌,隨著母親的記事本,過往的不堪與痛楚彷若結痂未癒的傷,被重新撕裂般,血跡斑斑地令人感到無比的痛楚。
彷如公路電影一般,我們隨著大姊的啟程,面對充滿未知、新鮮的一切,期待會有什麼變化,卻步步走向充滿哀傷陰暗的童年,最後,直指最為不堪與殘暴,也無法被揭露出的那一件祕密。
也正是因著那個祕密,一家人從此分崩離析,小弟北上讀書而後出國,大姊卻像困囚員林,始終無法出走,只是最終發現,即使一個身在柏林,另一個在員林,皆未曾從那樣痛苦的記憶成功逃脫。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 |《樓上的好人》直指內心深淵的療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