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長篇小說-無差別愛人 | 用超越血緣之愛,無差別愛這世界

2021.10月底無意間看見 @閱讀筆耕 推薦馬特市這個寫作平台,當時我正在尋覓一個妥切的場域想安放自己的思想與作品。到馬特市後,發現臥虎藏龍。因而能遇見像 @淇淇 這樣的作家。也與這本書 無差別愛人 相遇。

(這一篇是參加馬特市淇淇作家本人舉辦的閱讀活動所撰寫的讀後心得)


 

看完這本書後,心緒是複雜的,感到沉重哀戚,對世上擁有這麼多悲劇而深感遺憾,卻同時感到內在擁有一股動能,很想起身去做點什麼。

以下先丟特別喜歡的句子:

當我們的心終於可以定下來後,說不定我們就能看清楚真正的需要。是需要而不是渴望。人生有太多渴望,許多也是求而不得,然而,我們不會因為慾望落空而活不下去,支撐我們活下去的,才是人生真正所需。

能夠愛人,活著就不只是活著。

在這本書中,交織著好幾個故事,公車、幼兒園、電梯三個無差別殺人事件,每一個事件又導回最初的前因推演,也延伸了幾個家庭的悲喜。看似不相關的陌生人,因著某種聯繫被串連了起來,環環相扣,也導向了未來的主角所處的世界制度,再回頭影響了過去。

這是一本看得出作者極具野心與用心去努力架構出來的小說,因為命題如此龐大,又涉及多個事件與家庭,探討的面向也非常多元,單單只是加害者&被害者的探討就已經夠龐大了。像台灣 《與惡的距離》,日劇 《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電影《蘇西的世界》。就已經需要用完整的劇集去呈現,而也僅僅只能呈現出事後的處境與療癒復原之路。

然而這本小說想表達的,更多的是前因。不孕症求子之路的執念到生子後的產後抑鬱、夫妻間的情感探討、家暴、家庭教養、女性在家庭與婚姻內的角色。

他更重視的是將這些隱憂、成因,或是要直接歸類為 愛的缺乏,或錯誤的愛導致的偏差,形成執念或因一時想不開、鑽牛角尖、作繭自縛而造成了悲劇。

更將視角拉高,以未來之人看待,宛如上帝視角來檢視這些事件與角色。時序更是涵蓋過去與未來,甚或是時空旅行、時空堆疊等。將整個故事也從社會寫實多增添了科幻感。

前半段的鋪墊,尤其是在潘紀凝的求子之路細膩繁瑣,看著角色自我陷入執念的悲苦迴圈中走不出去,以致後續不盡理想,卻仍好強地不肯面對現實去尋求外援,才會爆發如此劇烈的轉變。而這部分常惠言也是,作者將其家暴與隱忍的心情描繪得相當細膩,在看似光明乍現,卻將角色推入更深的深淵,(為了不劇透只好不寫出來)。

作為讀者,同時身為母親。無論投射到故事中哪一對父母角色,都是一種相當沉痛的體驗。對自己孩子的變化感到絕望,對逝去的孩子感到悲傷,對自己無法妥切照顧孩子而深感自責,孤苦無援的無力感相當強烈。

在前半段,那些細瑣跟角色作繭自縛的過程,讓我分了幾次才將其閱讀完畢,不禁湧起了當初看湊佳苗《夜行觀覽車》極度煩躁的感受。

然而,小說提高了視角,刻意選用了未來人的角度,並也有一層旁觀的說書人的角度來解說,經常是適時的將我們往外拉,讓我們處於一種覺察重新檢視,而非沉溺。

並在其中注入了【無差別愛人】的概念。讓一組受害者家屬開始實施這樣的善舉,在整個故事中灌注溫暖,讓人們在幽暗悲苦的劇痛中換得一個希望。(而這個概念就又像潘洛斯階梯莫比烏斯帶自成一個無限循環的圈重複下去。)

好似劇中人裡提到的

「希望沒有分真和假。希望就是希望。就算被騙,我也希望有人可以給我一個希望。」

人們只要擁有那個對生活對未來的希望就能擁有勇氣,繼續下去。而也是這一番對談,讓她開始有了轉變。

也特別喜歡故事中

埋下一 個思想,影響未來的發展這樣的概念。

在我自己之前曾寫過的故事中,也特別喜歡探討這樣的因果,像全面啟動,只稍在一個人腦海中埋下一個信念,或想法,就能更帶來不同的影響。

抑或蝴蝶效應般,動一髮而牽全身,卻又可能導向看似沒有什麼大改變的結局,像被上帝之手牢牢掌控般動彈不得,在在顯現人類之渺小。

書中未來人其實都僅僅透過一場對談,試圖做出影響。最初剛開始看到他出現的時候,老實說是感到有些刻意跟突兀的,因為那樣的對話確實太過於流於一種說理,看得出是帶著目的導向的,後來得知是未來人後,就將其變得合理了起來。

老實說,整體小說的撰寫因著野心跟架構之龐大,總覺得作者還無法很好的掌握得更流暢,還是會有許多寫作技巧上仍略帶生硬或過度瑣碎的可惜之處。

 

然而也很喜歡書中對上帝的叩問:

那些天災,又何嘗不是神對我們人類做出的無差別殺人?

若說神是仁慈善良充滿愛的,又為什麼容許這些殘忍的悲劇發生?

恰巧我前陣子也對這樣的事情做了叩問,而在生活中得到了答案。


剛剛提到前半讓我感到沉重繁瑣到要分幾次閱讀。

然而當故事進入後半段後,當每個支線交錯匯聚起來,開始一一收線拉緊,節奏忽然變得清晰,故事的韻味便驟然浮現,並在讀後不禁反覆回想咀嚼,進而回頭去思索作者的布局、企圖、觀點。

而也很感謝,也在作者的後記中提到順應著劇中人的結局調整扭轉,也讓我真的覺得很感謝,感謝最終是這樣的安排。

讓人感到即使處於人生的悲苦中,我們仍然可以試圖去活出光。即便那樣的光一開始是那樣微小,但都讓人充滿著希望。

傷痛不會過去,但也因深刻得難以褪去,讓我們得以更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也希望這本書可以帶來一股《無差別愛人》的世界,讓人們更願意關心周邊的人。

那一句

誰也可以,誰來愛愛我?

多麼沉痛且絕望的求救

如果有愛,如果有足夠的愛,悲劇就不會發生。

對於我們周邊的人的求救,你聽見了嗎?


這一本書也是除了線上圖書館借閱電子書,首次真的購入電子書閱讀。
體驗後也覺得其實比想像中閱讀來的順暢愉快。
Facebook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