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房間裡的大象:沉默是一種保護,還是更大的傷害?

當我們眼見真相卻不發一語的那天,就是我們開始死去的時候

我們談論天氣,我們談論工作,我們談論所有一切的事情——只除了屋內的大象。

《房間裡的大象-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這本書從社會學的論述出發,作者亦是知名的社會學家,探討著眾人沉默的串謀,對公開的秘密刻意迴避以致形成:房間裡的大象—那裡有個龐然大物無法忽視,我們都知道,但我們不說。

有別於以心理學探討個人對於事件發生後的否認狀態,這本書更著重在集體式的沉默與否認——小自細微的事件,大至納粹,規模也從家庭、公司組織,大到國家等做為案例,討論房間的大象如何形成、究其帶來的影響、以及是否有機會打破那視而不見的狀態?甚至是可能產生的效應。

選擇沉默,是因為真相令人恐懼不安?

觀看這本書的同時,自己也彷彿將那些自身的「秘密」一一攤出重新檢視了一次,就像跟著揭穿了長期以來躲藏在內心裡的大象,好比成為第四隻猴子般令人感到不安。

人們甚至也習慣了不談論「不談論」本身,徹底的規避那些我們都知道,卻始終不願啟齒的事,最經典的,莫過於我們對「死」與「性」的避諱,諷刺的是,這便是每個人生命必經的始與終。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下,對於「死」有著極端的恐懼,彷若不提及就永遠不用面對似的,除了極其努力地用「去世」、「離開」取代外,連其諧音或相似的寓意都刻意避開,好比樓層跳過”四”、贈禮不得送時鐘,以免成了「送終」(送鐘),觸霉頭。

而「性」,也在我們長期偏頗的塑造下,成了骯髒、慾望的象徵,以致多數人無法敞開心胸面對這人類的本能,若自己有這方面的想像,或者是公開談論,彷彿就顯得罪惡、可恥。

許多我們選擇沉默的事情,可能是因為它曾帶來過於巨大的痛苦,如戰爭,無論加害者與被害者,有許多人都無法再次面對那樣的回憶,選擇避而不談;又或者是性侵事件,也在被害者身上交雜著更多複雜的情緒:羞恥、自我否定、傷痛等,以致更難以言說。

除此之外,許多發生於生活中的小事件,或許來自於我們長期對自身的道德規範下,展現出自以為的得體——不隨意插手、不過問八卦,正如同書中說的三隻智猴,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說。

所以除了恐懼之外,沉默某部分則來自於自認清高、認為禮貌,於是,當我們自認為看到了不該看的事情,經常選擇視而不見,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尷尬,好比我們通常並不會直接指出他人的錯誤。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房間裡的大象:沉默是一種保護,還是更大的傷害?

《閱讀心得》長篇小說-無差別愛人 | 用超越血緣之愛,無差別愛這世界

2021.10月底無意間看見 @閱讀筆耕 推薦馬特市這個寫作平台,當時我正在尋覓一個妥切的場域想安放自己的思想與作品。到馬特市後,發現臥虎藏龍。因而能遇見像 @淇淇 這樣的作家。也與這本書 無差別愛人 相遇。

(這一篇是參加馬特市淇淇作家本人舉辦的閱讀活動所撰寫的讀後心得)


 

看完這本書後,心緒是複雜的,感到沉重哀戚,對世上擁有這麼多悲劇而深感遺憾,卻同時感到內在擁有一股動能,很想起身去做點什麼。

以下先丟特別喜歡的句子:

當我們的心終於可以定下來後,說不定我們就能看清楚真正的需要。是需要而不是渴望。人生有太多渴望,許多也是求而不得,然而,我們不會因為慾望落空而活不下去,支撐我們活下去的,才是人生真正所需。

能夠愛人,活著就不只是活著。

在這本書中,交織著好幾個故事,公車、幼兒園、電梯三個無差別殺人事件,每一個事件又導回最初的前因推演,也延伸了幾個家庭的悲喜。看似不相關的陌生人,因著某種聯繫被串連了起來,環環相扣,也導向了未來的主角所處的世界制度,再回頭影響了過去。

這是一本看得出作者極具野心與用心去努力架構出來的小說,因為命題如此龐大,又涉及多個事件與家庭,探討的面向也非常多元,單單只是加害者&被害者的探討就已經夠龐大了。像台灣 《與惡的距離》,日劇 《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電影《蘇西的世界》。就已經需要用完整的劇集去呈現,而也僅僅只能呈現出事後的處境與療癒復原之路。

然而這本小說想表達的,更多的是前因。不孕症求子之路的執念到生子後的產後抑鬱、夫妻間的情感探討、家暴、家庭教養、女性在家庭與婚姻內的角色。

他更重視的是將這些隱憂、成因,或是要直接歸類為 愛的缺乏,或錯誤的愛導致的偏差,形成執念或因一時想不開、鑽牛角尖、作繭自縛而造成了悲劇。

更將視角拉高,以未來之人看待,宛如上帝視角來檢視這些事件與角色。時序更是涵蓋過去與未來,甚或是時空旅行、時空堆疊等。將整個故事也從社會寫實多增添了科幻感。

前半段的鋪墊,尤其是在潘紀凝的求子之路細膩繁瑣,看著角色自我陷入執念的悲苦迴圈中走不出去,以致後續不盡理想,卻仍好強地不肯面對現實去尋求外援,才會爆發如此劇烈的轉變。而這部分常惠言也是,作者將其家暴與隱忍的心情描繪得相當細膩,在看似光明乍現,卻將角色推入更深的深淵,(為了不劇透只好不寫出來)。

作為讀者,同時身為母親。無論投射到故事中哪一對父母角色,都是一種相當沉痛的體驗。對自己孩子的變化感到絕望,對逝去的孩子感到悲傷,對自己無法妥切照顧孩子而深感自責,孤苦無援的無力感相當強烈。

在前半段,那些細瑣跟角色作繭自縛的過程,讓我分了幾次才將其閱讀完畢,不禁湧起了當初看湊佳苗《夜行觀覽車》極度煩躁的感受。

然而,小說提高了視角,刻意選用了未來人的角度,並也有一層旁觀的說書人的角度來解說,經常是適時的將我們往外拉,讓我們處於一種覺察重新檢視,而非沉溺。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長篇小說-無差別愛人 | 用超越血緣之愛,無差別愛這世界

【閱讀心得】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重新定義與世界的關係

 

此文同步刊登於開根號

隨著這本書上市,恰好看見了作者曾寶儀接受雜誌採訪,被文章內容打動,才知道在她光鮮亮麗主持人身分底下,也曾陷入劇大低潮與困惑,她寫下親人離世的哀痛,與長期符合社會期待迎合他人而終於受夠了的自己,觸發我深深的共鳴,進而好奇她是如何走過這一趟人生低潮,又如何體悟到: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這一本書講述著她自從失去了最親愛的爺爺,之後開始真正地去正視自己。

 

自己是誰?愛是什麼?以及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她帶著我們層層剝開自己的內心,爬梳過往的經歷,提到原生家庭經歷帶給她的諸多信念與不安全感,以致極欲向這個世界爭取認同,自我證明。

她渴望愛,如同我們每個人一樣,希望透過愛來救贖填補,以為如童話故事般情節,有了愛情便可以從此幸福快樂下去,於是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最好的女朋友。

在每一個方面,幾乎都去迎合他人期待的活著,直到至親的爺爺去世。

 

「當爺爺離開這世界,我心中的悲傷巨大到難以言喻。於是我再也無法說對人說出節哀順變。因為我知道根本沒有節哀順變這回事。當悲傷確確實實出現在人們的生命當中,沒有任何一套標準處理程序,能讓人照著步驟就順利消化它。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經驗,去化解。」

 

她選擇負氣出走,彷彿將她不曾叛逆的日子做一次對世界無謂的抵抗,她在工作低潮時,帶著不甘心的反覆向生命詢問。

妳與奇蹟的距離只差在相信

後續她彷若踏上了一段祝福的旅程,在彷彿奇蹟般的美妙際遇,逐漸打開雙眼,看見了世界對自己的愛,也因緣際會獲得了極大的療癒。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感受到那個愛原來一直都在,只是在那一年那一刻才忽然驚覺,祂其實一直都在,每個人都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會,當你明白這件事,妳的人生會有180度大轉變。」

很多時候只是我們選擇忽略,不去注意,不願相信美好也會降臨在自己身邊,一旦能體會到世界對自己的愛,就能時時懷抱感恩。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重新定義與世界的關係

《閱讀心得》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

文/波卡

從《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一出版,我就忍不住被它的名字吸引!我想大概是快樂就是每一個人打從心底深處的渴望。加上作者用了一年的時間去實踐快樂、尋找快樂,讓人會有一種錯覺,就是好像可以快快樂樂輕輕鬆鬆地度過一整年的光陰!

光是想著一整年可以如此快樂!就讓人心神嚮往。於是這本書就一直在我心裡,覺得總有一天要去翻閱,又或者要自己也來做一個一年的快樂計畫,(我本身也是一個計劃控)。

後來隨著聽到不少人說他就是一個人記錄自己實踐快樂計畫的一年,沒有什麼特別的之後,我就少了直接去買的念頭。一方面是覺得若要實施快樂計畫的一年,不看這本書自己也能做,那就好像沒必要看,於是就這樣錯過了許多年。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跟質感。

然而,卻在最恰好的時機,讓我再度遇見這本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也打算之後有空再找作者後續的其他著作來閱讀。

再次遇到這本書的契機是在住家附近的7-11。

我發現自己很喜歡寫跟每一本書是怎麼相遇的,把書當作朋友,珍惜看待著。

本書的大意:

有一天作者決定要停止對生活的抱怨跟不滿,他想要更快樂!

他並非過得多痛苦,事實上他有很美好的家庭,也有不錯的工作,他也時常感到幸福與快樂。但他就是想要更快樂,認真地去快樂。於是她開始大量研究古今中外有關快樂的論述等,進而展開了自己一整年的快樂計畫。在她親身實踐之後,她確確實實地轉變了,覺得自己更加的快樂了。

其他詳細的目錄、介紹、序,都可以到博客來看更詳細的介紹>>點這裡看介紹

共鳴:

我覺得《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在這個時間點來到我的生命恰到好處,若我是前幾年它剛開始出版時就去讀,絕對沒有這樣深的共鳴。今年很神奇的是,有太多太多的書,之前讀的感受跟現在回過頭來讀,是截然不同的,落在心底的感受更加深刻也更充滿韻致。

我和《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的作者有很多共通處,所以讀起來時一直感覺到心理頻頻在點頭,然後卻又因為那些相異而覺得拓展了視野。讀這本書給了我一種真正的在跟作者當朋友對話的感覺,一邊在讀她的故事,一邊理解自己,然後反思整個生活。

  1. 我們處在類似的人生階段:一個還不錯感情融洽的老公、還有經歷了育兒階段,正處在小孩在童年的時期。都曾擁有過還不錯的體制內的工作,然後轉職成為比較自由的創作者。她從法官助理變成作家,而我從遊戲公司營運主管轉職成了故事創作、商業文案。
  2. 我們同樣是計畫控:連對待快樂,看似如此抽象的這件事情都喜歡有條有理的去研究、去計劃。
  3. 每一個書內她提到的喜好,可能會發怒的事情,也都深深覺得相似,只是我不像她可能會直接抱怨或批評,這或許是因為她是法律系出身使然,讓她更為好強好辯,還有我的生命經驗讓我已經變得待人處事習慣溫和。

然後以下是我看了書裡覺得滿有感的部分

關於快樂,關於人生的目的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作者先到處找了許多書、研究資料,才開始制定計畫,所以裏頭引用了不少哲學家、思想家、宗教信仰對於快樂的看法。

我其中很有感的,卻也是早就已經聽過不知道幾萬遍的論調。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

【閱讀心得】向宇宙下訂單&不抱怨的世界-『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關注的念頭創造人生』

文/ 波卡Poka

之前看好像都絕版了,記得這兩本也都是在二手書店買的。我有一陣子非常熱愛逛二手書店。去旅行時也會把二手書店放入行程中,特地去朝聖一下。也真的有個開書店的夢想。

只要在充滿書的地方,就能感到一種很深層的安全感,心靈也會特別平靜。


這兩本書都很薄,看書快的人可能半小時就可以翻完了。

如果有遇到ㄧ些不錯的心靈書籍,滿建議大家可以買來放在家裡,在逐漸被生活瑣事給淹沒時,快速的翻閱幾本這樣的書,就能很快速地被療癒。

作為自己的內在的重啟儀式,覺得也很不錯。

很多吸引力法則其實都如出一轍。要你相信宇宙大神,ㄧ切自有安排。論述很相似,但也都各自有自己的方法,些微不同。

會重新開始接觸這些相關書籍與方法,在上一篇文章有帶到:

這幾年,經歷育兒的不易、轉職、身分轉換、低潮,在教養方式等和老公的磨合,生活經濟壓力下。可能也加上,因為彼此父母不在身邊什麼都要靠自己。而這些年也有和我老公爸媽的問題存在。(父母輪流陷入病痛等問題)。

光是育兒加上轉換跑道,讓ㄧ直希望方方面面都需要做到至少80分以上的人,都陷入一段新手學習期,常常感到時間不夠,而備感痛苦。

我ㄧ直是很害怕浪費時間的人,這也跟上一篇醫生說我心臟可能再五年就不行,加上我父母走的早有關。所以我陷入極度的焦慮,覺得有很大的被剝奪感。

生活的忙碌也讓完全不怎麼有機會有可以靜下來獨處好好排空與思考。

事實上,在我尚未走出來以前,即使有短暫的空檔,過往的傷痛也時常忽然侵襲著我。


累積過久的壓力,讓我在曾一發不可收拾的進入強大的低潮試著跟朋友訴說紓解後,雖然有用。但發現仍然會有源源不絕的負面排山倒海而來。

因為當你真的想抱怨,永遠都會有說不完的抱怨

反之,當你願意心存感激,會發現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感激

當我開始找自己家裡這些塵封已久的書來看。

大量的翻完就覺得好了一大半。並且也開始轉變自己,誠懇的去跟另一半溝通,希望讓整個家庭都盡量是情緒和樂的。

然後也試著更相信自己,對未來也抱有更多期許

這些日子除了心靈書籍外,也都有搭配比較硬一點的方法書

如 原子習慣、子彈筆記

其實無論是這些看似科學方法,或是有些人覺得太過神秘的心靈書,兩相一起閱讀時,從中是可以發現許多相同之處。

尋找契合自己信念的來看,更容易打從心底去相信這些方法與論述,只要有幫助都是好的。因為我本來對各種事物都是相當開放的心情去看待,屬於雜食派的閱讀者,所以就都一併交叉的閱讀。

這些書籍大量翻閱完後,真的會迫不及待地 重新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想為自己開始重新安排生活,感覺到整個人更積極、更有力量了起來


簡述一下這兩本書給我最重要的啟發。還有從中獲得的有用的金句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向宇宙下訂單&不抱怨的世界-『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關注的念頭創造人生』

No Field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