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好了,羅伯特,去另外一個國家根本沒差別。我都試過了。從一個地方跑到另外一個地方,你無法自我解脫,這毫無用處。」—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
年復一年覆一年負一年,然後富一年
想搭配這首歌
過年,從我母親離開後就不復見。
在我才剛出社會工作的頭一年,她忽然在拜訪客戶途中倒下,沒有給我任何一句說再見的機會,當天昏迷、當天離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握著她的手,從醫院搭著漫長的救護車旅程,看著我哥言不及義抽抽搭搭地問著充滿傻氣的話:
我媽還會醒過來嗎?
不會的,送回家之後就是拔管了。
回家,只為了最後一口氣留在家裡。
12月多舉辦告別式,因為業務工作性質,浩浩蕩蕩地來了好多人,許多親戚,許許多多常見的面孔,客戶廠商,慈善公益團體,全都來了。過度擁擠的熱鬧,讓我總有錯覺以為這是一場慶典。而我們歡慶她的離去。
他們說,她太累了,太拚了,太操煩了,她身上早已充滿各種病痛。她離去,是終於得以喘息,得以安息。那麼,為什麼醫院裡的她聽見我的話,還會流下淚?當她聽見我哭泣,為什麼還徒勞的掙扎?
我摯愛的母親從此離開,家裡再也沒有溫暖。
父親在一個月內消瘦,從圓潤的身軀快速地成為一個鬆垮的皮囊,我們一家三口食不知味,吃著不知臭酸了幾天的食物。直到親戚朋友到訪,才驚愕的看著我們的晚餐,說這些都發出臭味了,你們怎麼還吃?
那時吃,只是為了維持生活該有的樣子。一日三餐,早睡早起,工作,過著機械自動導航運行般的生活。
我家從此沒了過年這件事。
團圓團圓,怎麼樣也團不了那個圓。
等到三年以後,經歷那個什麼哀傷五部曲,看了許多書,說一個人經歷巨大的哀痛好多歹說兩年也該走出一些光明。而我真的感覺好像逐漸向好了起來。從我媽離開後,降為冰點的我們家,曾經我也跟父親嘔氣,因為對生活的極度沒安全感,他時常在金錢上跟我索要,以致我沒日沒夜工作,白天一份工,晚上接案,管他錢多錢少,有案子就接。假日再回到士林夜市打工。
我將一切掏出,將自己掏空,我帶著無法接受母親離開的悲傷,帶著子欲養而親不在的負罪感,只求讓父親滿意,讓他心安。
那一年,事業上看似意氣風發。不僅是身為特助,又接下一個網站營運,管理了一堆人,主管也賞識,我感到自己終於好像拚出一個頭來了。
那過年前三周,父親才跟我討論今年該怎麼過年,然後哭著跟我說他對錢沒有安全感,我告訴他。
「放心,我有存了點錢、我開始賺錢了,我當上主管了,我會一直養你,就算將來結婚我都會一直養你。」
然而過了一周以後的公司尾牙,當我開心回家拿著紅包回家,才發現他昏倒在房內。
我的生命上演了一模一樣的場面。一樣的急診室,一樣的昏迷指數三,一樣的蜘蛛網膜下出血,一樣的拿出放棄急救同意書。
父親生前沒什麼朋友,一切匆匆忙忙簡單的辦理,趕著年前出殯。
那一年,過得蕭條清冷,親戚朋友忙著過年,我一人攤在房間,一心只求命運之神把我帶走。那一年七天假期,瞬間瘦了十公斤,回到公司上班諷刺的是廠商來拜訪,卻紛紛說我瘦了、變好看了,是不是戀愛了?我苦笑著不答。只覺得荒謬。
而後,沒了爸爸沒了媽媽後,我再也不知還能怎麼過年?
曾經有一年我想為自己做團圓飯,就跟賣年菜的朋友訂了炸魚,自己煮起紅燒醬,然後燉起香菇雞湯,切了雞捲,煮了菜,如同以往我父親做的那樣:上香拜拜、擺盤。
我幻想周遭有人在,我以為重拾儀式,就能找回我心裡的過年。
小時候的過年。
我們總一大早去逛市場,買著其實要買不買都無所謂的增添氣氛的玩意。因為反正團圓飯是我爸準備的,他有自己習慣的菜販,每次我媽買的他都不喜歡。市場只是我跟我媽逛有趣的,湊熱鬧的。
然後我們會回到家開始裝飾、打掃,將陽台沖刷乾淨,洗淨常常拖軌的紗門,積灰已久的陽台地板,聽著那刷子來回作響,很是暢快。然後點香拜拜,開著電視放大聲量其實也不看,只是求一個熱鬧的。
然後喜孜孜的在團圓飯後,大家輪流排隊去洗澡。
每次洗完澡,換上新買的衣服,回到客廳,桌上早就也跟著被收拾一空,整個過年充滿說不出的喜悅,然後隆重登場的是各自包紅包給對方的橋段。我們總習慣訕笑著,害羞著接受著,貪財貪財啦!用台語靦腆笑著說著。
然後聚在一塊兒,肩膀緊緊挨著彼此。看著特別節目。
年復一年地重複
而後卻是清冷的年覆蓋了後來的過年。
對我來說,過年變得哀戚清冷,好一長段時間,我活著以為自己成了孤兒。
我每天聽著張韶涵的真的,對未來的期盼只是可以死去。
年復一年覆一年
負一年,一年一年少了。
歲月過去了,而我終於成家了,我有了自己一個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開始去別人家過年,接受我是另一個人家的一份子,必須相容於如此相異的另一個家庭。
習慣他們的習慣,習慣別人的年味,別人的團圓飯,看著他人的相聚。我仍忍不住想起兒時,有我爸媽在的日子,而我卻開始叫起別人,爸媽。
那感覺像背叛。
而今,隨著我女兒的長大,我開始和她建立起屬於我們自己過年的儀式,像我媽當初那樣,總在領壓歲錢的隔天,帶我快樂的去逛街,讓我挑上一個玩具。我喜歡我們過年過得好似不用再思考這人世間的所有俗事,恣意地笑著,只為了擁有那一點點,平日無法做到的快樂而滿足。
時至今日。
走過那些以後,我為我現在擁有的,感到富足。
願我年年富過一年。
【設計幸福】幸福也能靠設計出來!看完就能掌握幸福的關鍵!你是愉悅機器還是目標引擎?
一起迎向一個更充實美好的人生吧!
你是愉悅機器還是目標引擎?
我一直是個汲汲營營於如何把人生過得更好的人。從父母早逝之後,更加覺得時間是個極度稀缺的資源,錢沒了再賺就好,東西壞了,再買就好,唯有生命的逝去,時間的流動始終無法掌控。
所以講話的速度很快、散步像在競走,連煮飯前我都會從採買、備料、如何在煮一道菜時再空檔額外多做什麼,將SOP流程想過一次,盡可能的節省時間,甚至連想學習新的技藝或閱讀,也會特地找關於如何學習、如何記憶、如何速讀這方面的知識來看,幫助後續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做更多的吸收與完成更多的事情。
關於如何能讓人生過得更好?更快樂?
常常對生命叩問,於是接觸大量的身心靈領域,也看原子習慣、子彈筆記等比較科學方法論的書籍,或看其他人是如何計劃:過的還不錯的那一年。都是為了讓我的生命能夠更充實飽滿而不虛度。
這邊的充實飽滿並非單純指忙碌不堪,而是要快樂且有意義的度過。
比如說和喜歡的人看一場電影,和小孩認真的投入玩遊戲,這樣對我來說也是快樂有意義的。
而今天想跟大家推薦是《設計幸福》這一本書。
因為這是唯一將幸福定義的如此清晰,並以作者本身的專業,心理與行為科學,並大量的去研究資料得出結論,並能給予實際去實踐幸福的一本書。
先簡介一下作者:
保羅.多倫
國際知名的幸福學、行為科學和公共政策專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教授、高階行為科學碩士學位學程主任。他的學術研究主要聚焦在幸福感的衡量,以及如何設計一個能讓人們做出最適選擇的環境進而自然地改變行為。其研究成果也散見於學術和大眾媒體機構。
由於作者的背景,讓這本書充滿了大量的數據分析以及方法論,各種原理來定義出幸福,並研究出一套可遵循的幸福論。讓你可以有憑有據地去相信幸福並不難,只要你決定幸福、設計幸福、實踐幸福。
本書大意:
因為覺得博客來上的介紹,其實已經滿精彩,大家不妨可以先看看了解一下: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22384
作者將本書一分為二,前半部用大量的科學研究來幫助你釐清,什麼是幸福?幸福來自什麼地方?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不夠幸福?
一步步建構出完整的輪廓,幫助我們打好地基,再接著第二部:如何去實現幸福。
這本書擁有大量而紮實的論述、各國對於快樂的調查,也有著更為嚴謹的態度去看待,試圖找出真正客觀的數據做為分析依據。
比如作者會提出有些調查是否有可能只是倒因為果?或是因為問題的先後順序以致產生偏差。
像是從事義工活動的人,有可能就是本身喜歡服務人群的人更容易投身去服務,然後因此感到很幸福,又或者也有可能是本身已經很幸福的人,就更願意去付出成為義工。
先後順序則是比如先問了婚姻滿意度,如果再問生活滿意度,就很容易將兩者產生關連去評估回答。
而滿意度這個詞,是否就能代表幸福?滿意度在許多人心中的理解,更有可能只是代表著是否擁有著足夠的東西。
《靈魂寫作》接收內在智慧指引,改變生命的書寫練習
既上一篇《3分鐘未來日記》提及,我在同時間買下《靈魂寫作》,於是將兩者結合成為我開啟一天的靜心儀式。若遇到煩惱焦慮更甚的時期,在睡前,我也會再好好的靈魂寫作一次,做為釐清整理,也能成為良好的抒發管道。
靈魂寫作,方法一樣可以講得很簡單:
找一本筆記本,或幾張紙,先深呼吸讓心靜下來,接著設定你的意圖—想和內在的聲音連結。然後隨意的順著你自己的心開始亂寫,把腦海中出現的思緒,拼命的寫出來即可。
若今天你有什麼課題想特別去釐清,也可以針對那個題材去叩問,接著就是拼命寫就對了。當你逐漸進入狀況就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話語出現。
而靈魂寫作本身亦具備著許願的功能,所以如果有人不想搭配未來日記,或許單純的靈魂寫作也可以。
但我喜歡未來日記,是因為它帶給我更強烈的儀式感。
關於《靈魂寫作》這本書的開始
作者開始靈魂寫作,也是一個人生陷入低谷的故事。
她曾經也是一個擁有專業擔任顧問的工作,儼然算是女強人,曾經買過ㄧ些靈性的書籍但都因為工作繁忙,不怎麼看。
直到她老公出軌,兩人分居,後來她訴請離婚,從此她丈夫就變得瘋狂,用自殺威脅,也讓她感到深深的害怕。她決定帶著兒子逃走。她的老公變得越來越失控,成為她人生最大的恐懼,生活也因此失序。
而就在那時,竟這麼神奇地她養的狗竟然叼著以前買的一本書在她面前。
那本書便是茱莉亞˙卡麥隆的《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任何人只要忠實地在早晨於紙上書寫,就能夠受到引導,與內在智慧之源建立連結。當我陷入一個我不知道如何應付的痛苦處境或問題時,我就會書寫並且請求指引。」
當她翻到這一頁,有種如雷貫耳般,決定開始照著這樣的指引開始書寫。因著她從小的信仰,她開頭不自覺便寫下了
「親愛的神….」
閱讀分享《3分鐘未來日記》-預寫你每一天會發生的事!幸運從此上門!
我是個筆記控,舉凡雜誌或書名有提到什麼筆記日誌等,都會引起我的注意,蒐集一堆筆記本,日誌也寫過一本又一本。這幾年才很努力的克制自己不要手滑。
而也是差不多的時間,我在同一間書店遇見了《3分鐘未來日記》與《靈魂寫作》
那時,我正想為一日之初找個有趣的靜心儀式,就想,不如先靈魂寫作,馬上緊接著進行未來日記吧!因為看過兩本書後,覺得靈魂寫作偏向內在清理,而未來日記則是一種展望。
加上兩者都是利用書寫來靜心,我就很自然而然地決定將他們結合在一起了。
靈魂寫作跟未來日記的時間其實都不長,除非那天你有一堆心事煩惱想說,就可能會寫很多很多張紙。
而也是後來,我發現結合起來的效用很大,比起我之前做豐盛冥想還要大,我想或許是在靈魂書寫時已經把內心糾結的不安困惑 悲傷痛苦通通都寫了出來,是一個倒空的狀態。
那時,心靈澄澈,內在祥和,再去寫未來日記,不容易想東想西,出來的思緒常常是很正面直觀又是很放鬆的狀態。
所以也真的有我已經忘了我寫過,但真的實現的不可思議的事發生。
原本想直接都寫在同一篇,但覺得篇幅會太長,決定個別寫下,也能當做單一本的閱讀筆記。
《未來日記》閱讀心得筆記
在書店看到《未來日記》四個字時,帶著一種科幻感般,又有種心想事成的魔法感,就忍不住在書局看了起來,書一樣是相當薄透,有著一下午時光在書店絕對讀得完,但翻到一半,就決定買回家來實驗看看。
未來日記的開始,也是作者在生命低谷時收到兒子送給她的筆記本與一枝筆,讓她十分感動而決定要將這個筆記本運用在特別的地方。
如同很多的勵志心靈的書籍般,只有當我們在很深的低谷與絕境,我們才得以覺醒渴望能真正的去改變生命。而她正是在因著丈夫工作而被連累,身負鉅額債務。她請求離婚,回到娘家,卻又被娘家趕出,一窮二白,連電費都因逾期而導致斷電。
為了給兒子幸福,她一直積極的想把生活過好。她說將兒子視為她的資產,而她的兒子對她來說價值斐然,她看著自己所擁有的,讓自己深深感到富足。
後來,她邊接案也跟朋友一起創業,不經意地與創業夥伴聊到《思考致富》裡的心想事成,決定以未來日記的方式來試試看。(後來我也借了思考致富來看)
她們每天一早會花三分鐘來以過去式的方式寫下今天的日記。
從寫下「今天一整天真是太棒了」開始寫下希望今天會發生的事情。之後再跟彼此分享有沒有什麼事情是真的實現了。
而陸陸續續,也才很驚訝好事變多了,也有許多願望實現了,比如電車總是有空位這樣小小的事情,開始感覺自己幸運。
【閱讀心得】房間裡的大象:沉默是一種保護,還是更大的傷害?
當我們眼見真相卻不發一語的那天,就是我們開始死去的時候
我們談論天氣,我們談論工作,我們談論所有一切的事情——只除了屋內的大象。
《房間裡的大象-日常生活中的緘默與縱容》這本書從社會學的論述出發,作者亦是知名的社會學家,探討著眾人沉默的串謀,對公開的秘密刻意迴避以致形成:房間裡的大象—那裡有個龐然大物無法忽視,我們都知道,但我們不說。
有別於以心理學探討個人對於事件發生後的否認狀態,這本書更著重在集體式的沉默與否認——小自細微的事件,大至納粹,規模也從家庭、公司組織,大到國家等做為案例,討論房間的大象如何形成、究其帶來的影響、以及是否有機會打破那視而不見的狀態?甚至是可能產生的效應。
選擇沉默,是因為真相令人恐懼不安?
觀看這本書的同時,自己也彷彿將那些自身的「秘密」一一攤出重新檢視了一次,就像跟著揭穿了長期以來躲藏在內心裡的大象,好比成為第四隻猴子般令人感到不安。
人們甚至也習慣了不談論「不談論」本身,徹底的規避那些我們都知道,卻始終不願啟齒的事,最經典的,莫過於我們對「死」與「性」的避諱,諷刺的是,這便是每個人生命必經的始與終。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下,對於「死」有著極端的恐懼,彷若不提及就永遠不用面對似的,除了極其努力地用「去世」、「離開」取代外,連其諧音或相似的寓意都刻意避開,好比樓層跳過”四”、贈禮不得送時鐘,以免成了「送終」(送鐘),觸霉頭。
而「性」,也在我們長期偏頗的塑造下,成了骯髒、慾望的象徵,以致多數人無法敞開心胸面對這人類的本能,若自己有這方面的想像,或者是公開談論,彷彿就顯得罪惡、可恥。
許多我們選擇沉默的事情,可能是因為它曾帶來過於巨大的痛苦,如戰爭,無論加害者與被害者,有許多人都無法再次面對那樣的回憶,選擇避而不談;又或者是性侵事件,也在被害者身上交雜著更多複雜的情緒:羞恥、自我否定、傷痛等,以致更難以言說。
除此之外,許多發生於生活中的小事件,或許來自於我們長期對自身的道德規範下,展現出自以為的得體——不隨意插手、不過問八卦,正如同書中說的三隻智猴,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說。
所以除了恐懼之外,沉默某部分則來自於自認清高、認為禮貌,於是,當我們自認為看到了不該看的事情,經常選擇視而不見,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尷尬,好比我們通常並不會直接指出他人的錯誤。
【短篇小說】少女阿蘭
(本文獲得蘭陽文學獎 小說組佳作)
第一次聽見少女阿蘭的故事是我滿16歲那年。
母親告訴我,當少女阿蘭長到我這個歲數時,父親出海捕魚失蹤,從此下落不明。於是,她隨著父親的消失也陷入了永無止盡的等待。
※
少女阿蘭出生在蘇澳大坑罟,一座海邊小山丘背後的一片漁村中,小漁村是依著山坡一列一列的往下順著坡勢蓋成的。聽說那是因為宜蘭多雨,以往雨季經常氾濫成災,所以大夥逐漸往高處居住。
那時,整個漁村裡頭住的都或多或少有些血緣關係,要不,也是姻親,或姻親的親戚,沒有誰是不認識誰的,彼此之間的關係就只差了遠近。
少女阿蘭的父親陳慶生在親友間算是個頭頭,為人熱心,不管大小事總是會看見他的身影,有了紛爭也會出面幫忙調停,說的話便有了分量,慢慢地成了村子裡的仲裁者。
往高處去住,好避開水災也是少女阿蘭的父親發起的。陳慶生率先在山頭往下數的第一排住了下來,眾人接著紛紛跟著移居到了山坡上。久了,在這個貧瘠的地區,居住的地勢高低也漸漸變成了一種彰顯地位的象徵。
只是住得高,避開了水災卻避不了土地貧瘠的困境。小山丘離海甚近,周邊的土地多是鬆軟的沙地,土壤被長期帶著鹹味的海風侵襲,想耕作點什麼都是困難的,蕃薯、花生還能湊合著種,其他的就靠海吃海。每天幾乎都是一碗稀到不行的地瓜粥。
還好,無論什麼樣的地方,人們似乎都能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生存之道。
住在海邊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陳慶生總會在退潮時帶著一家大小,到沙灘上抓些沙馬仔—一種在沙灘上依穴而居的螃蟹,顏色如灰沙,跑的極快如千里馬,故有此名。每次也就差不多抓到每個人都夠吃到一隻就打道回府,畢竟徒手挖掘實在很費工,還好小孩們並不覺得生活這些事是苦,反倒都覺得是一種嬉戲。
每次陳慶生在門口大喊:「抓沙馬仔唷。」
幾個小孩都快速地衝到門口集合,大夥拎著一個個小小的水桶,浩浩蕩蕩地朝山後小徑走去,穿越草叢密覆、充斥盤根錯節的矮樹地帶,不一會兒就到了遼闊沙岸。
那是他們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候,若有點閒情就還會帶上幾顆番薯,在抓沙蟹前就先合力挖好一個大坑,將番薯埋下,然後就近撿些漂流木柴在上頭生火,堆起巨大的營火,等沙蟹抓完了,就另外再找個長木棍撥開熄滅的火堆,撥開沙子翻出已然熟透的番薯。
忙累的一行人在海邊吃著熱騰騰的番薯,總感覺特別的香甜。
每當颱風來襲,許多魚都會被巨大的海浪拍打上岸,人們趁著風雨稍弱時就會趕緊成批冒險到海邊撿取。畢竟等雨過天晴,那些魚也就發臭了。
在這個漁村生活雖然困苦,但比起都市人卻更常吃到魚、蟹。餐桌上的料理沒有過多的講究,多是水煮。那些還帶著點腥味的海鮮,就幾乎都是半煎半炸,只要酥脆就可入口了。
少女阿蘭的父親總邊吃邊說:「阮人做什麼代誌攏要看天公伯。天公伯呼我甲啥就甲啥,你看,種田討海攏看天,若是不歡喜起風浪,命就沒了。」
※
母親帶著我走在曾經是少女阿蘭生活的地方,指著那坑坑巴巴的沙灘。
「沙馬仔很會躲。」
「你看,沙灘上一個洞一個洞,就是他們躲著的地方。但要小心,也有可能是蛇。」比較靠近草叢那邊的沙洞,有些是蛇的。
我順著母親的手看了過去,遼闊的沙地滿佈著大大小小的沙洞,卻一隻螃蟹都沒見著,我懷疑是否每一個洞穴都乘載著一隻螃蟹。
沙地底下真的住了這麼多的螃蟹?還是一隻蟹甚過於狡兔三窟,有著十窟、百窟,又或者是底下其實是個巨大的交通網絡,阡陌縱橫、互相連通,而根本只是一隻蟹穴居於這眼見所及的範圍。
「該怎麼抓沙蟹?」我好奇。
「這看起來很新。」母親指著其中一個洞,我看不清這一個洞究竟與周邊其他的洞穴有何不同。
她迅速的將周遭的乾沙,不停地撥進洞穴,涓細的沙一下的就被吞噬掉了。
母親迅捷地將洞穴給填滿。
「這樣他就來不及躲。」一瞬間,母親卻做了與此之前完全相反的動作,她快速的扒著。費了好大的勁奮力的挖著,最終挖出一個比剛剛大了約五倍以上的深邃洞穴,然而卻什麼都沒有,裡頭空無一物。
「跑掉了。」她說,「畢竟我不是少女阿蘭。」母親聳了聳肩,拍了拍自己雙手上的沙。
我看著那被挖掘過的洞穴,思考著螃蟹竄逃的可能性,是在這短瞬間他就另外鑽向了另外一個地底通道,趁我們專注挖掘時,從另一個出口離開了嗎?
然而,卻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
不知去向。
※
少女阿蘭12歲以前,每天都起個大早來到房屋門口那座堆積如山的木柴前,那是陳慶生不討海不忙農耕時,就先砍好囤著的。
她拿了木柴就到爐灶開始生火。一次又一次口對著竹筒奮力地朝著灶裡吹氣,等待著火苗燃起,逐漸蔓延至每根木柴中,從無到有,從渺小到興旺。
等柴火散發勻稱的炙熱時,再將米丟進鍋子裡,放些切好的番薯,加了大量的水,小小的身軀,踩著板凳拿著巨大的鍋鏟,一次又一次地翻動著鍋裡的粥。
「阿姊,我巴豆夭啊。」弟弟妹妹充滿稚氣的聲音傳來。
少女阿蘭滿是燒柴後留下的黑汙,沾染著全身,而煮粥耗費的氣力,加上周遭的熱氣,早已讓她滿頭大汗,黑汙混雜了汗水,一條一條地從她臉上滑落。
她胡亂地擦拭掉汗水,然後轉頭對弟弟妹妹笑了。
「欲好啊。」幫每個人盛好了粥後,她用屋內的地下水機器打水,洗了洗臉,換上制服,幫忙收拾好兩個弟妹的書包,還有自己的,就急忙地將已經降溫的粥囫圇大口的吞下。
「走吧!」少女阿蘭牽著弟弟、妹妹,或抱或背的走到馬賽國小上學。
少女阿蘭有個比他大三四歲的哥哥,讀完中學後就到台北去工作負擔家計了,很偶爾才會回來。每次回來就會說些那座城的事物,村裡的人總會湊過來圍著,盛況像久久才到村裡放送的電影,只是這座城上演在每個人的腦海裡,由大家逕自去建構想像中的繁華風景。
「查謀囡仔人讀冊沒效啦,賺錢卡實在。」阿母常說,要少女阿蘭小學畢業後就跟著大哥過去。
她不想這麼早去,她喜歡上學,即使這條路這麼崎嶇而漫長,卻總覺得看著天色漸亮、漸白的時光彌足珍貴,萬物好像隨著日出活了起來。
《閱讀心得》長篇小說-無差別愛人 | 用超越血緣之愛,無差別愛這世界
2021.10月底無意間看見 @閱讀筆耕 推薦馬特市這個寫作平台,當時我正在尋覓一個妥切的場域想安放自己的思想與作品。到馬特市後,發現臥虎藏龍。因而能遇見像 @淇淇 這樣的作家。也與這本書 無差別愛人 相遇。
(這一篇是參加馬特市淇淇作家本人舉辦的閱讀活動所撰寫的讀後心得)
看完這本書後,心緒是複雜的,感到沉重哀戚,對世上擁有這麼多悲劇而深感遺憾,卻同時感到內在擁有一股動能,很想起身去做點什麼。
以下先丟特別喜歡的句子:
當我們的心終於可以定下來後,說不定我們就能看清楚真正的需要。是需要而不是渴望。人生有太多渴望,許多也是求而不得,然而,我們不會因為慾望落空而活不下去,支撐我們活下去的,才是人生真正所需。
能夠愛人,活著就不只是活著。
在這本書中,交織著好幾個故事,公車、幼兒園、電梯三個無差別殺人事件,每一個事件又導回最初的前因推演,也延伸了幾個家庭的悲喜。看似不相關的陌生人,因著某種聯繫被串連了起來,環環相扣,也導向了未來的主角所處的世界制度,再回頭影響了過去。
這是一本看得出作者極具野心與用心去努力架構出來的小說,因為命題如此龐大,又涉及多個事件與家庭,探討的面向也非常多元,單單只是加害者&被害者的探討就已經夠龐大了。像台灣 《與惡的距離》,日劇 《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電影《蘇西的世界》。就已經需要用完整的劇集去呈現,而也僅僅只能呈現出事後的處境與療癒復原之路。
然而這本小說想表達的,更多的是前因。不孕症求子之路的執念到生子後的產後抑鬱、夫妻間的情感探討、家暴、家庭教養、女性在家庭與婚姻內的角色。
他更重視的是將這些隱憂、成因,或是要直接歸類為 愛的缺乏,或錯誤的愛導致的偏差,形成執念或因一時想不開、鑽牛角尖、作繭自縛而造成了悲劇。
更將視角拉高,以未來之人看待,宛如上帝視角來檢視這些事件與角色。時序更是涵蓋過去與未來,甚或是時空旅行、時空堆疊等。將整個故事也從社會寫實多增添了科幻感。
前半段的鋪墊,尤其是在潘紀凝的求子之路細膩繁瑣,看著角色自我陷入執念的悲苦迴圈中走不出去,以致後續不盡理想,卻仍好強地不肯面對現實去尋求外援,才會爆發如此劇烈的轉變。而這部分常惠言也是,作者將其家暴與隱忍的心情描繪得相當細膩,在看似光明乍現,卻將角色推入更深的深淵,(為了不劇透只好不寫出來)。
作為讀者,同時身為母親。無論投射到故事中哪一對父母角色,都是一種相當沉痛的體驗。對自己孩子的變化感到絕望,對逝去的孩子感到悲傷,對自己無法妥切照顧孩子而深感自責,孤苦無援的無力感相當強烈。
在前半段,那些細瑣跟角色作繭自縛的過程,讓我分了幾次才將其閱讀完畢,不禁湧起了當初看湊佳苗《夜行觀覽車》極度煩躁的感受。
然而,小說提高了視角,刻意選用了未來人的角度,並也有一層旁觀的說書人的角度來解說,經常是適時的將我們往外拉,讓我們處於一種覺察重新檢視,而非沉溺。
【閱讀心得】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重新定義與世界的關係
此文同步刊登於開根號
隨著這本書上市,恰好看見了作者曾寶儀接受雜誌採訪,被文章內容打動,才知道在她光鮮亮麗主持人身分底下,也曾陷入劇大低潮與困惑,她寫下親人離世的哀痛,與長期符合社會期待迎合他人而終於受夠了的自己,觸發我深深的共鳴,進而好奇她是如何走過這一趟人生低潮,又如何體悟到: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這一本書講述著她自從失去了最親愛的爺爺,之後開始真正地去正視自己。
自己是誰?愛是什麼?以及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她帶著我們層層剝開自己的內心,爬梳過往的經歷,提到原生家庭經歷帶給她的諸多信念與不安全感,以致極欲向這個世界爭取認同,自我證明。
她渴望愛,如同我們每個人一樣,希望透過愛來救贖填補,以為如童話故事般情節,有了愛情便可以從此幸福快樂下去,於是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最好的女朋友。
在每一個方面,幾乎都去迎合他人期待的活著,直到至親的爺爺去世。
「當爺爺離開這世界,我心中的悲傷巨大到難以言喻。於是我再也無法說對人說出節哀順變。因為我知道根本沒有節哀順變這回事。當悲傷確確實實出現在人們的生命當中,沒有任何一套標準處理程序,能讓人照著步驟就順利消化它。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經驗,去化解。」
她選擇負氣出走,彷彿將她不曾叛逆的日子做一次對世界無謂的抵抗,她在工作低潮時,帶著不甘心的反覆向生命詢問。
妳與奇蹟的距離只差在相信
後續她彷若踏上了一段祝福的旅程,在彷彿奇蹟般的美妙際遇,逐漸打開雙眼,看見了世界對自己的愛,也因緣際會獲得了極大的療癒。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感受到那個愛原來一直都在,只是在那一年那一刻才忽然驚覺,祂其實一直都在,每個人都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會,當你明白這件事,妳的人生會有180度大轉變。」
很多時候只是我們選擇忽略,不去注意,不願相信美好也會降臨在自己身邊,一旦能體會到世界對自己的愛,就能時時懷抱感恩。
《閱讀心得》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
文/波卡
從《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一出版,我就忍不住被它的名字吸引!我想大概是快樂就是每一個人打從心底深處的渴望。加上作者用了一年的時間去實踐快樂、尋找快樂,讓人會有一種錯覺,就是好像可以快快樂樂輕輕鬆鬆地度過一整年的光陰!
光是想著一整年可以如此快樂!就讓人心神嚮往。於是這本書就一直在我心裡,覺得總有一天要去翻閱,又或者要自己也來做一個一年的快樂計畫,(我本身也是一個計劃控)。
後來隨著聽到不少人說他就是一個人記錄自己實踐快樂計畫的一年,沒有什麼特別的之後,我就少了直接去買的念頭。一方面是覺得若要實施快樂計畫的一年,不看這本書自己也能做,那就好像沒必要看,於是就這樣錯過了許多年。

然而,卻在最恰好的時機,讓我再度遇見這本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也打算之後有空再找作者後續的其他著作來閱讀。
再次遇到這本書的契機是在住家附近的7-11。
我發現自己很喜歡寫跟每一本書是怎麼相遇的,把書當作朋友,珍惜看待著。
本書的大意:
有一天作者決定要停止對生活的抱怨跟不滿,他想要更快樂!
他並非過得多痛苦,事實上他有很美好的家庭,也有不錯的工作,他也時常感到幸福與快樂。但他就是想要更快樂,認真地去快樂。於是她開始大量研究古今中外有關快樂的論述等,進而展開了自己一整年的快樂計畫。在她親身實踐之後,她確確實實地轉變了,覺得自己更加的快樂了。
其他詳細的目錄、介紹、序,都可以到博客來看更詳細的介紹>>點這裡看介紹
共鳴:
我覺得《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在這個時間點來到我的生命恰到好處,若我是前幾年它剛開始出版時就去讀,絕對沒有這樣深的共鳴。今年很神奇的是,有太多太多的書,之前讀的感受跟現在回過頭來讀,是截然不同的,落在心底的感受更加深刻也更充滿韻致。
我和《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的作者有很多共通處,所以讀起來時一直感覺到心理頻頻在點頭,然後卻又因為那些相異而覺得拓展了視野。讀這本書給了我一種真正的在跟作者當朋友對話的感覺,一邊在讀她的故事,一邊理解自己,然後反思整個生活。
- 我們處在類似的人生階段:一個還不錯感情融洽的老公、還有經歷了育兒階段,正處在小孩在童年的時期。都曾擁有過還不錯的體制內的工作,然後轉職成為比較自由的創作者。她從法官助理變成作家,而我從遊戲公司營運主管轉職成了故事創作、商業文案。
- 我們同樣是計畫控:連對待快樂,看似如此抽象的這件事情都喜歡有條有理的去研究、去計劃。
- 每一個書內她提到的喜好,可能會發怒的事情,也都深深覺得相似,只是我不像她可能會直接抱怨或批評,這或許是因為她是法律系出身使然,讓她更為好強好辯,還有我的生命經驗讓我已經變得待人處事習慣溫和。
然後以下是我看了書裡覺得滿有感的部分
關於快樂,關於人生的目的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作者先到處找了許多書、研究資料,才開始制定計畫,所以裏頭引用了不少哲學家、思想家、宗教信仰對於快樂的看法。
我其中很有感的,卻也是早就已經聽過不知道幾萬遍的論調。
【書蟲推薦】省下超多書錢!有了HyRead,圖書館的藏書都成為我的書庫,電子書與電子雜誌看都看不完!
文/波卡Poka

所以有一段時間我幾乎都是去二手書店買書。這邊要相當推薦【茉莉二手書店】,它是我目前去過環境氣氛格調都相當好的二手書店,整個裝潢跟書香氣息不輸給誠品這類的高級書店。
上半年,因為我個人因為大轉職跨到戲劇產業,收入不穩定下,除了跟戲劇有關、工作有關的書籍還會買個一兩本外,幾乎都不太買書了,但書癮還是在,家裡的書櫃其實也一直是爆滿狀態!
每一次去圖書館借書往返有時候又覺得好累,況且也不一定能找到真的想看的書!正在苦思該怎麼辦的時候,恰好在一次尋找某個圖書館的館藏時,一直看到許多書的資料旁都有標註這本書有電子書。
讓我不禁越來越好奇,是不是試試看借電子書呢?
在這之前我因為書癮太過旺盛,但又受限於經濟,所以已經有試著使用好讀這類的電子書平台,但每次抓到檔案下載再移到閱讀器上也覺得麻煩。加上當時的閱讀器勉強可以裝app,但速度實在慢。
當我點進去圖書館的電子書平台時,都通往了神秘的空間Hyread,讓我開始好奇這是個什麼東西!結果一使用就無可自拔地愛上了!還忍不住喊出:太棒了,我的書櫃有一半以上的書大概都可以丟了!然後也不再需要買雜誌了!
(這樣出版業會恨我嗎?XD 不過有好書我也還是會買來收藏的)
使用Hyread好處多
- 省了藏書空間
- 省下買書的費用
- 先借來看,真正喜歡再買來收藏就好,不怕買錯書。
- 在線上就能借書,也能省下通勤往返時間,通通拿來看書!
- 暢銷書、熱門書,也不用苦苦排隊等待!
Hyread絕佳優勢
- 擁有近千家圖書館資源合作,只要你有該圖書館帳號切換相當方便,可隨心所欲自由借閱。
- 有自己的網路書店HyRead網路書店-可租、可買兩種方案自由選,還有免費試閱本
- 擁有最精華的台灣期刊全文資料庫 台灣電子期刊-方便做研究找資料
《文案心得》文案入門靈感速成篇,謬思女神在哪裡?詞彙何處尋?
波卡已有10年以上文字外包經驗。除了廣告文案、寫品牌故事、商品介紹、廣編稿、企劃書等,也寫小說劇本。自由切換各種文類,而從未靈感枯竭,現在心裡也都還存放著許多故事靈感等待發酵寫出。
但怎麼訓練自己可以寫出淺顯易懂又順暢的文章,就確實需要練習。
那究竟應該練習什麼?又如何練習呢?這些跟靈感又有什麼關聯呢?
《文案心得》不知從何下手開始寫品牌文案、品牌故事?掌握三件事就能迎刃而解!
(應該只要是文案人都知道神話一般的李欣頻老師吧)
之前一直在她的書裡 李欣頻的寫作之道:如何從誠品書店文案開啟多元寫作之路有提到過,她曾覺得文案是很難教的,我自己一直也是這樣認為,所以即便是已經寫過很多文案,也一直覺得很難去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在她的書裡,她分享自己是如何訓練自己的思維,每一則文案是怎麼樣的思路去建構出來的。
而最近也因著許多人詢問,讓我起心動念決定來分享自己究竟是怎麼生出一篇讓案主滿意的文案。首先第一步,就是要事先和案主溝通
這篇文章將分享該怎麼溝通?應該溝通那些東西呢?
【閱讀心得】向宇宙下訂單&不抱怨的世界-『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關注的念頭創造人生』
文/ 波卡Poka
之前看好像都絕版了,記得這兩本也都是在二手書店買的。我有一陣子非常熱愛逛二手書店。去旅行時也會把二手書店放入行程中,特地去朝聖一下。也真的有個開書店的夢想。
只要在充滿書的地方,就能感到一種很深層的安全感,心靈也會特別平靜。
這兩本書都很薄,看書快的人可能半小時就可以翻完了。
如果有遇到ㄧ些不錯的心靈書籍,滿建議大家可以買來放在家裡,在逐漸被生活瑣事給淹沒時,快速的翻閱幾本這樣的書,就能很快速地被療癒。
作為自己的內在的重啟儀式,覺得也很不錯。
很多吸引力法則其實都如出一轍。要你相信宇宙大神,ㄧ切自有安排。論述很相似,但也都各自有自己的方法,些微不同。
會重新開始接觸這些相關書籍與方法,在上一篇文章有帶到:
這幾年,經歷育兒的不易、轉職、身分轉換、低潮,在教養方式等和老公的磨合,生活經濟壓力下。可能也加上,因為彼此父母不在身邊什麼都要靠自己。而這些年也有和我老公爸媽的問題存在。(父母輪流陷入病痛等問題)。
光是育兒加上轉換跑道,讓ㄧ直希望方方面面都需要做到至少80分以上的人,都陷入一段新手學習期,常常感到時間不夠,而備感痛苦。
我ㄧ直是很害怕浪費時間的人,這也跟上一篇醫生說我心臟可能再五年就不行,加上我父母走的早有關。所以我陷入極度的焦慮,覺得有很大的被剝奪感。
生活的忙碌也讓完全不怎麼有機會有可以靜下來獨處好好排空與思考。
事實上,在我尚未走出來以前,即使有短暫的空檔,過往的傷痛也時常忽然侵襲著我。
累積過久的壓力,讓我在曾一發不可收拾的進入強大的低潮試著跟朋友訴說紓解後,雖然有用。但發現仍然會有源源不絕的負面排山倒海而來。
因為當你真的想抱怨,永遠都會有說不完的抱怨
反之,當你願意心存感激,會發現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感激
當我開始找自己家裡這些塵封已久的書來看。
大量的翻完就覺得好了一大半。並且也開始轉變自己,誠懇的去跟另一半溝通,希望讓整個家庭都盡量是情緒和樂的。
然後也試著更相信自己,對未來也抱有更多期許
這些日子除了心靈書籍外,也都有搭配比較硬一點的方法書
如 原子習慣、子彈筆記
其實無論是這些看似科學方法,或是有些人覺得太過神秘的心靈書,兩相一起閱讀時,從中是可以發現許多相同之處。 尋找契合自己信念的來看,更容易打從心底去相信這些方法與論述,只要有幫助都是好的。因為我本來對各種事物都是相當開放的心情去看待,屬於雜食派的閱讀者,所以就都一併交叉的閱讀。
這些書籍大量翻閱完後,真的會迫不及待地 重新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想為自己開始重新安排生活,感覺到整個人更積極、更有力量了起來
簡述一下這兩本書給我最重要的啟發。還有從中獲得的有用的金句
閱讀全文 【閱讀心得】向宇宙下訂單&不抱怨的世界-『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關注的念頭創造人生』
找不到欄位。【閱讀心得】贏6分就好!以退為進談判桌上無往不利的交涉術
「贏六分就好!」取自於日本戰國武將──武田信玄。 意思是與其徹底的打敗對方,招致怨恨,不如給人留一條退路,藉此得勝還比較妥當。
以下是針對這本書作的重點摘要:


又到警察局又到公關俱樂部,最後到企業內慢慢變成現在的交涉女王

或是有幾項根本是在講同一項東西,大概是列成幾大幾大什麼比較吸引人跟好記憶吧